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836阅读
  • 0回复

树缠藤弑杀

楼层直达
级别: 贵宾
发帖
333

王国维之死及文人与自杀
2007年六月二日是王国维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报纸上有一整版是纪念王国维的文章。而我直到当时才知道,原来王国维也是屈原属下的“跳水运动员”。
王国维是一位国学大师,满清秀才,清华教授。我读过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间词话》,感觉见面不如闻名。据说他是个天才,以他的名气,后人谁敢不钦敬?可我却直等到听说他求死的过程,才开始肃然起来。
八十年前的那一天,他依然按时去上班,平静地给学生批改作业,出去打黄包车还是借的钱。到了昆明湖畔,吸着纸烟,那时候他在想些什么?最终一跃的刹那,他又想到了什么?浅浅的昆明湖,清澈的涟漪不足以淹没他的身躯,湖底的淤泥却在瞬间将他窒息。想死就能顺利地死去,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那一年,他五十一岁。遗嘱的开头有这样四句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写得这么清楚的遗嘱还是有人不理解,不理解怎么办?那就猜测成可以理解的原因。于是有人说他欠了债无力偿还;有人说他怕革命党来剪他的辫子;也有人说他想当满清王朝的不贰之臣;更有人说他是看到中华文化的没落而以身相殉。
当然,最后一种猜测最容易被文人们接受。为了欠债,太俗;怕剪辫子,显得胆小;为国尽忠,又成了守旧势力。只有为了中华之文化而死,这才符合文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当时,中华文化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并不见得就要沦亡。就算真要亡,你不竖起最后一面旗帜来挽救它,自己一死了之,算什么英雄好汉?
我想,上面这些都不算什么理由,却又都是理由之一。遗言中唯有一句“义无再辱”有迹可循。什么是辱?追债、剪辫子,政府倒台、文化沦亡,这都是辱。辱个一次两次,咱们大度得很,可以不去管它。可是一辱而再辱、三辱、四辱,让人如何可以忍受?于是,愿留一身清白而去。
其实王国维求死的原因很简单,他在学“屈子沉江”,自殉自己的人生理想。作为一个文人,偏偏遇到乱世,安邦定国已成妄想。便欲隐迹诗书,四顾难寻避世之桃源。面对即将到来的一辱再辱,死,当是最快意的追求了。
我一向觉得文人们是喜欢自杀的,尤其是天才的文人,似乎不死不足以显其为天才。不过看看中国历史,仔细想一想,其实中国人向来反对自杀。对生的迷恋,使很多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理想,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古代一些中庸及遁世的思想成为文人们聊以自慰的借口,“好死不如赖活着”,替多少中国文人的浅薄、世故和圆滑打了圆场。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在某种意义上提醒了我们一下,中国文人也可以这样有尊严地死去。文革期间老舍、傅雷等人的自杀,是否也有王国维的影子?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捍卫了他们的人格。王国维,不愧是大师!今天,我从报纸上读到你八十年前自杀的消息,追想你当时那沉静的表情,还有那毅然决然的一跃,怎能不心生崇敬?
昆明池水浅,一跃可成仁?屈子汨罗笑,千秋共锦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