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开头和末尾,应为单平或者单仄。
一 马蹄韵的由来和发展
马蹄韵的运用,最初仅限于辞赋句脚。而今一般人亦作句脚理解。林氏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按此不得晚于唐代。事实上,这种用法六朝就有了。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韵序》就具有这种特性。这里仅引其首篇八句(字下标“-”者为平,标“·”者为仄,本章下同)可见一斑: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 - - · ·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
- ·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万户千门”一句,有的本子作“千门万户”,对马蹄韵有所打破。但本节既用马蹄韵,“千门万户”应视为错抄。
到唐代,马蹄韵在律赋中的运用,逐渐普遍起来。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皆是。看《讨武曌檄》中的一段: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种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
- · · - - ·
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
· - - · · -
义旗;以清妖孽。
- ·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律诗自唐代始,除了讲“对”而外,亦讲“粘”。所谓“粘”,简言之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连起来。看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生。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把每句第二字的平仄摘出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再看崔颢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把每句第二字的平仄摘出来,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律诗之“粘”虽不在句脚,亦具有马蹄韵的特点。
对联句脚之用马蹄韵,正是继承六朝唐宋此类律赋律诗并加以变通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