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应掌握的108个知识点【我心飞扬】
一、此稿依据新颁布的《联律通则(试行稿)》,并在2005年稿(80个知识点)、2006年稿(90个知识点)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取舍及修改。
二、因对联的部分内容在联界仍有争议,故此次的这108个知识点并非金科玉律,而只是本着目前联界基本认可的原则进行收集整理的,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三、本知识点的来源。一是参考了以下文献:谷向阳的《中国楹联学概论》、余德泉的《对联通》、尹贤的《对联写作指导》、甘桁的《楹联百话》、奉腾蛟《对联写作规则》等;二是参考了网上部分对联论坛的相关资料;三是飞扬的自己总结(有些常用知识点,查不到资料,或资料不全,飞扬只好自行拼凑,胡乱定义,还望方家指正)。以上知识点如有不当(因是手工录入,还可能还会存在录入错误),恳请跟帖指出,希望大家共同修改完善。
第一部分:〖综合〗:
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6、【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7、【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8、【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9、【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0、【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1、【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
12、【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3、【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的人的左右来确定)。
14、【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15、【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16、【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少于七字的联语。)
17、【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七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8、【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以上的联语。
19、【句脚】在多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20、【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春联、励志联等。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胜迹联】为名胜古迹题写的楹联。胜迹联包括山水风光联、园林古迹联、祠庙墓陵联和寺院道观联。如:千峰拨地,万笏朝天。
24、【婚联】为婚嫁喜事所作的楹联,又称喜联。如: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
25、【寿联】为他人(或自己)祝贺寿辰而作的楹联。旧时习惯,人到而立之年(年满30)方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30岁以上的人。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
26、【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也称丧联。如: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总伤神。
27、【题赠联】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对联叫题赠联。题赠联分两种,一是赠人,一是自题。如: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28、【行业联】专门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称作行业联。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29、【游戏联】以知识性、趣味性体现文字游戏的对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30、【节日联】在节日期间书写、悬挂的对联。如:春至芳菲入画图,化机活泼悟鱼鸢。
31、【春联】也叫“春贴”,它是对联家族中出现最早、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类。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鬼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害,采用红纸。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32、【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第二部分:〖格律〗
〖基本要素〗
33、【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实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34、【对联的基本要素】字句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35、【字句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句数、字数分别相等。如:萃百代人文,兴学重教,骋怀华夏千丛锦;汇八方俊彦,好善乐施,放眼客家一派春。
3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或相近。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
37、【合掌】对联禁忌之一。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合掌处处吻合谓之全合,部分合或一处合谓之半合一处合。此理用之于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对联制作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是全合掌更是对联之大忌。如全合掌: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38、【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9、【节奏相应】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相似或尽可能保持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40、【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这是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中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节奏分声律节奏(也称声调节奏和音步)和语意节奏(也称意义单位)。
41、【节奏点】每节奏中最末一个字为节奏点。也称音步位,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42、【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是从律诗中移植而来。是律诗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临水/看云/起,钩帘/待月/来。
43、【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44、【平仄相谐】指音韵和谐,包括平仄相对、平仄交替、上仄下平。
45、【平仄相对】主要是指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的字,上下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如:入座(仄)有情(平)千古(仄)月(仄),当窗(平)无恙(仄)六朝(平)山(平)。 '
46、【失对】指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不相对,即上下联同一节奏点都仄声或都是平声。
47、【平仄交替】主要是指在上联或下联内节奏点应平仄交替使用,即第一个节奏点为平,第二个节奏点应为仄,以此类推,也称平仄相间律。如:春风(平)放胆(仄)来梳(平)柳(仄),夜雨(仄)瞒人(平)去润(仄)花(平)。
48、【失替】是指上联或下联内节奏点平仄没有交替使用,即两个相临的节奏点都平仄或都是仄声。
49、【上仄下平】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安排一般是上仄下平,即上联句脚是仄声,下联句脚是平声。如:山径摘花春酿酒(仄),竹窗留月吟夜诗(平)。
50、【内容相关】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存逻辑关系,或相近,或相反,或相关。不论正对、反对和串对,都应围绕一个特点的主题加以表达和阐述,使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内容相关是创作、鉴赏、评析对联的基本原则。如: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51、【工对】又称严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同、平仄相谐、语义相关,总而言之就是既对又联,上下联互相对应,相互关联,完全符合联律。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2、【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8 11:57: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