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
一个有着历史渊源的地方,是少不了把文字刻进石头,以期永存的。这里面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当时的发表手段太少,不像现在,任何一个想把自己的文字留存下来的,就可以掏点小钱买个书号,出上个一两本,三五本,八本十本的也大有人在,然后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送出去,不求人家字字必读,倒也落个才子作家的名头。其二是,当时没有奖状,大凡牌坊、石碑一类的,大抵相当于现在的荣誉证书,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各个社会阶层,凡对一件事情有了定论,并刻个碑记什么的,也算奖赏或者追封了。其三,面对名山大川旖旎奇绝的自然风光时,名噪一时的大诗人,大文豪,或者当朝权贵们,三两白干下肚,或斗大或蝇头地涂鸦上一番,几百年下来,也就珍品了。
——是为题记
徽州不凡名山,有名噪天下的世界遗产地黄山,全国四大道教名山齐云山。这样的地方,是不乏名家游历的。即为名家到了,就算眼前有景道不得,也是一定要留下一点什么的。文字留下后,再经过当地的名流核准之后,便请来工匠,依着笔画结构镶嵌在一块块巨石之上或石碑之上。在文字刻进石头的那一天起,石块就成了摩崖成了石刻,时间一久,也就文物了,终日受到前来游历的后人的凭吊。
如此看来,做一个古人也是有许多好处的。就算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不见经传之人,也依然享受着此等际遇。今人若是有着相同的想法,想把自己的名头写进那些古石碑古摩崖的石头边上一起不朽,还是十分困难的。就算你是现在书画界执牛耳者,亦不敢自比古圣古贤而做罢,寻常之人,更是连这样的念头都不会有的,掂一掂份量,也就默默离开了。因为如此盛誉之山上的空白石头并不多,能留下存放一块石碑的地方也难找,倒是让今人望碑兴叹了。
这样的石刻黄山上有,齐云山上也有。数量都在两百余。愚以为,不再增多的原因,还在于一个稀字,真正泛滥了,岂不连同留存百年千年的石刻也连带少了份量了么。其时,它们的价值,一般的游人是不会去刻意关注的,好也好,歹也罢,只是增添一处道具而已。最多的时候,人往石碑前一站,合个影了事。这些的相片以在他们的空间里博客上,大抵作秀的成份多些,下面批注的无非是“到此一游”了。
摩崖石刻,在古徽州一府六县的任一所在,都是可以见到的。如我般生于斯长于斯者,也就习以为常了。直到一块古碑的出现,才让我真正认识到,石碑不但记录了历史,也可以佐证更为久远的历史。
那是一块阳刻古石碑,上书“堆婆古迹”四个大字。碑长199厘米,宽69厘米。大字两侧,还阴雕了几行小字,说的是唐五代时一寡妇方婆,只身一人结庐浙岭之巅,汲水煮茶给过往行人饮用而不取分文,后人为了纪念方婆,在她的墓上堆石为冢,冢高6米,真真不可小觑后人纪念之诚意。古碑立于光绪年间,至今190年历史。
去年初秋时节,我因事首次上到浙岭,眼前的几间石头路亭,几座破损严重的老房子,还有一块后人仿制的水泥碑上的“吴楚分源”四个字都引起了我不小的震荡。这么一个海拔800来米的山巅之上,无疑便是春秋时吴国与楚国的分界线了。这一界线,现在还在沿用,是靠东边的安徽休宁与靠西侧的江西婺源的县界。一条宽约丈余的古道,从山脚翻爬山巅,又辗转下得山去,一问竟是“徽饶古道”(徽州至上饶)。十年前开通了马路,曾经名噪一时的古道早已蒿草丛生,行进已经十分困难了。
就那一次与浙岭的结缘,就听到了同行者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般地说起了方婆。听得自然有味,却多少因少了物证而多了一分茫然。是故事,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我不得而知。这样的感动,究竟只是为了一个得不到证实的传说罢了。可摆在眼前的方婆茶亭,遗址尚在。五代至今已逾千年,茶亭自然经受不了千年风雨,历朝历代下来,都由休婺两地共同维修,致使今人还有见识茶亭久远的模样,的确十分不易。可惜的是,十年前新建的马路降低了十多米海拔,使得茶亭半悬崖口。今人要想凭吊,就要沿古道向上行走200来米,方可来到茶亭前细细瞻仰。
此亭约50平米大小,砖木结构,无门,亭内断砖残瓦遍地,一锅灶依稀可见。锅灶下去几步石阶,有一小门,出门就是崖口了。当地人介绍,从这一小门出,还有一下堂,是方婆汲水处,建路时毁坏了。仰头再看,柱子大抵腐朽,瓦片已下架,两地政府已派工匠维修。当日雨天,重修处不见人影,想必停工了。
往西下浙岭,便是婺源县浙源乡地界。古碑横躺在岭脚村村委会。可惜的是,“堆”字一右角一破损。村长介绍,此碑为7月7日南昌大学师生所发现,当时字体朝下,正搁在一丘田里当过桥石。认识其价值之后,村委会立马着人抬了进来。那么原本存放在浙岭头主婆冢旁的古碑又是什么时候丢失的呢?回答的时间是在四十年前。具体的原因显然不是现在才四十出头的村长所能做答的。当时正是文化革命时期,莫不是当地人为了保护古碑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么?
故事和传说,竟成了事实。此碑之功也。
与浙源乡一山之隔的是休宁的板桥乡。我们在回程的时候,专程拜访了一位特别关心徽州文化和徽州历史的退休老师。与他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方婆遗风”的承接和流传。老师说,在历史上,当地人世代效仿方婆。当时走夜路的人很多,从浙岭下来,少有人烟,但各个路亭都有贮满香油的灯笼,只要你需要,夜里自取照明,进了驿站,便可把灯笼放在那里,再由回去的行人带回……
古碑的发现,证实了方婆斯人。更为可喜的是,两地政府已在商谈重修方婆石冢古迹一事,还准备请一村上得山来汲水施茶。待到“堆婆古迹”重新树立于石冢之旁,废弃的古茶亭又能升起缕缕炊烟,那时的浙岭一定是十分暖人的。
这样的古碑,值得为之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