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2220阅读
  • 1回复

[转帖]楹联鉴赏与点评入门

楼层直达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楹联鉴赏与点评入门(作者:三少爷的微笑)


 


今天的课:鉴赏的知识与点评入门



 


第一节,成联的赏析知识与注意点


序言:严肃的评论总是会影响到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可谓任重而道远。用笔当慎之,不可枉论。着手时须问自己心底可见莲花。.赏者,所以辩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南朝刘昼《正赏》.


 


开头说的是种态度。


我们评联不是为了好玩,而要当作种审美的要求,去挖掘一副作品的内在美。


 



评一副成联要立足于作品,立足于内心,或立足于文艺理论,风格虽异,然皆须以忠诚真实为首要;笔之所至乃性之所及,应将作者本身暂且抛开。也就是切的要求。


举个例子:


 


饮酒不平天下事;


读书要振自家声。


----这是一副格言对联。还略带几分性情。从切的角度来说,一看到这联,我们会先想到这么一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两联有类似的地方。读来给人精神气。长联是副老联了,它的立意更适合有志于大家的味道。其立意也积极,而且品列效果不错,读来给人同样是掷地有声的感觉,所以说点评第一联的时候可以引用第二联来对比。这也就是切到一块的思想。


 


那么这一副好的作品点评,因为立足于内心,风格虽有点不同,然皆以忠诚真实为首要,在笔之所至,在性之所及,这几个方面有了相通的地方。


 



点评一副作品,须一读再读,把自己彻底融入文字之中。诗文自古与人相照,字里行间自有联主心事,唯见文字如见作者,方得知心之语。 这是在选择最佳的点评语言。


--------这是说点评大家都可以,但是需要好的语言来达到审美要求。可以是诗意的语言,可以是散文化的语言,可以是白话文,也可以是对联小故事的解释等等。


举一个例子:


依然这般心境,虽看淡了年华,怎看得穿俗世


又是哪处秋风!仅吹残了红叶,却吹不散眉弯





楹联鉴赏:整联可是李清照的”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与“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写照吗?“仅吹残了红叶,却吹不散眉弯”---会伤倒一片人的,让人沉醉在这种伤感中,久久回味不能得语。


---这是一副性情对联。单从手法上近似白话的感觉。但是意味值得回味咀嚼。


我一看到这联,就想起了词的感觉。于是想到李清照的两首词中的意境。


一是鸭头绿中的“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的无奈,这是对上联而言的。而下联却是梧桐落中的“人味绝迹,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从词的感觉来看是这样。而联中又有散文的味道,尤其是最后一句“吹不散眉弯”,回味余久。


 


当然,如果从联律来说,这副作品的前面处不是很好,但联律是技术,不是艺术,所以它的不足无法掩饰整体的意境美。====所以说只有融入作者的心境,去想,去念,才能找到相通的切。也就是我们说的“每当文字如知己”的感觉。


 



点评别人的作品应多读、多看、多想、多意识交流,不弃章法也不泥死法。联之审美,一如东方沐日,一如西方洗月,两者贯通,日月合一。


----它说的意思大概是不拘格式的审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西方小说作家写过“走着走着,花就开了”的语言。


而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就有“陌上花开,缓缓归矣”的语言。大家看看,这两句其实的审美取向是一样的。前者是在山中的朦胧美,后者是山中的透彻美。


 


甚至前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我们现在写的“已觉云中生鸟径,更知何处是吾峰”也是种对比的审美。或者说辨证法的统一,可以从两种甚至多种的不同角度与立意去审视一副对联作品。只要语言是有相通或相对之处,都行。


举个例子:


清时


莫补清时,怕有余弦似旧、断刃如新,会同病骨揪心痛


难能独处,已将些许痴狂、诸多寂寞,都与寒花彻夜开





楹联鉴赏:格调伤城.读来三叹,一为情思,二为骨感,三为味道.


看到另版本的点评:脊椎病痛,见上联“余弦似旧、断刃如新”。这两个其实都有点到重点病骨之痛。所以在点评的交流中有共鸣的效果,交流一笑。


 


第四


对联美学境界的几点。印象,朦胧,细腻,抽象,自然,刻画,禅意,音律。


-----这几点都是对联美学的一般感觉。


作为对联艺术创作,如同书画艺术创作者,首要在做人,重视人文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谓“功夫在联外”,即是说,仅仅追求作联技巧是作不出好联的,需要提高人的境界,以及对自然,社会的接触,感悟。在大家眼中,联中情与诗画意的创作有赖于意象的塑造。而意境的追求是联的审美原则。


就是说一般的对联你主要抓住种感觉来点评,就八九不会离十。


 


 


随意说两点


印象


我所说的印象类似画派的印象派。就是作联时勾勒其要素点,而要素点恰能撑起其美学境界,以一联为例子:


题西湖


烟雨朦胧,常香越伞西施打;


风光旖旎,不老宋船苏轼撑。





楹联鉴赏:-作为题西湖联,此中运用的就是印象手法的运用,西施广泛为佳人,苏轼广泛为才子。是以以其之典故来广代在西湖的烟雨之中游湖所表现出的美感形象。且其富有诗意,读来琅口。印象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能体现出其风景人情。


西方印象派绘画在构图 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 是以印象派手法以勾勒线条轮廓为主。对联运用到此,也是基于此道理。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通常审美。一联可以是声色结合,可以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可以是粗线条的轮廓。也就是基本的感觉吧。





 


朦胧





朦胧类似于中国的古典审美观,以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例子。。“疏影”“水”“暗香”和“月”等意象,组成一幅清淡而鲜明又富有立体空间感的画卷,诉诸读者的视觉、嗅觉,似乎还隐隐地诉诸触觉;再细加咀嚼、追索,“疏影横斜”暗示小梅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伸展枝柯,“暗香浮动”暗示小梅在最自由的环境中释放精气,体现小梅最佳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本性,体现小梅的个体生命与生存环境的自然融洽,画面里面似乎弹响着“自然”与“和谐”的琴音。此处以疏影,黄昏月为主调颜色处理的方式就是朦胧的意象在做怪。我曾出句“纱笼初画人依旧”,也是类似于此,因为有纱的朦胧遮住,所以给人感觉人物若隐若现。





-----这点比较朦胧,大概是要求我们有诗意的感觉去看一副对联。





 


第五


鉴赏文字要多少才合适?


这个是有本可寻的,不同的赏析,给人不同的感受,但如果是相同的点评语言。那要多少字才能控制比较合适。这个要自己慢慢把握,因为确实如此。


举个例子:


江湘岚(清)·题扬州二十四桥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这副联有几个网络版本的点评,我们省去点评者的名字,一一看下,会有各自的感觉:





(一).此联,着实是平常文字。但组合起来,却是另一番风韵雅味。“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一句,更令人神驰。是何等清幽的箫声,萦绕于耳际,悠悠然,直到月上东楼,三更未绝。


(二).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个人管见,联者能依据诗化得联意,见新。其次是尾部的对仗音律都不错,读来琅口。另外联中有声有色,如画如诗。时空的跨度也掌握的很好,从有云影到水色,上而下。从扁舟到玉萧,近而远。不愧是名家手笔。


(三)江湘岚,字峰青,清末江西婺源人,生卒无考。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五称他为“江湘岚观察”。清沿明制,在省之下设道,行政长官叫“道员”,俗称观察、道台,是清朝的正四品文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关于扬州,自南朝殷芸“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始,李白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有“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杜牧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句;而扬州名胜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则更是令人神往的所在。曹雪芹也借了黛玉之口赞美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江湘岚起句点明所在之处,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句为衬,言其“胜地”是恰当的,也可以想见旧日扬州的繁华;跟着作者就眼前之景铺开,如水墨白描,清清淡淡,下字平实而其味隽永。 下联,江湘岚化诗而出。“闻箫声何处”,化自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说二十四桥是唐代文人聚会、歌妓吟唱之地。江湘岚乘小舟经过桥下,听见低沉幽咽的箫声自然的联想到杜牧之句,这样的化用也就毫不勉强。扬州的月夜,是怎样的美呢?徐凝在《忆扬州》里这样来赞美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当江湘岚陶醉在“与水平分秋一色”的白日之景时,当他听见不知何处传来的箫声时,他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这箫“有人吹到月三更”。明月夜,廿四桥,箫声,作者用一幅有声的水墨白描,给读者留下了唯美和空灵。


----以上是三种不同的网络版本点评,大家后面有时间可以再看。


 


而综合以上三则赏析,我们再来看看收录此联的《对联话》作者吴恭亨的评语:"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


大家看前人的评语和我们的评语,真的是有太大的字数区别。


 


个人的感觉,有时看这些不同版本的点评时,对照吴老的简短而有力评语,则生出感慨:都是一副对联,一经我等手烹调,便若红烧猪蹄(主题),嚼不完.是以感觉在一副对联的点评文字,有时确实需要限制.吴老想来不是为了省纸张,才用这个比喻.而我们确实有些时候为了多占纸张,才不得已洋洋洒洒吧.所以感觉一副对联的点评,应不蔓不枝,一语中的才好.此为鉴赏者当思索.


 


第六


评联八拍的一字诀。





评联八拍用一字诀概括起来,可以用入山游寺图来连贯。望(寺)--入(山)-----推(门)---逛(景)---思(佛)----受(语)---笑(意)---返(回)


这篇文章我在以前有在论坛帖过,说的是对成联点评的基本顺序与过程。


 


望,是说第一印象,整体的联感。入是说融入,如前面所言。


推,是说提炼,在立意上与联眼上用洗炼语言。


逛,是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去评。


思,是点评语言的斟酌与交流。


受,是点评语言的共鸣。


笑,是点评风格的戏谑,可以通俗些。


返,是对总体成联的总结,作个概括。


关,于此篇文章的具体阐述,因为时间限制,大家可以在这找找阅读)


 


 


浅谈评联八拍[讨论](详见此链接


 


第七


于联须客观深入,评联既是剖析、鉴赏,更是学习、交流。于联之工切、韵律、风格、体例,联之句式、字词、谋篇、布局,联之境界、思想,情感、用意,联之修辞、技巧、特色、优劣……皆当一一剥离,如与作者执手而语,方知其中风味。切忌以个人情感去左右了作者的文字。——引用几夫语言。


 


赏析一副作品不但要从正面的,还要从背面的,甚至是心里面的。看你能挖掘多少意境的美。


但又有一点要注意。其实如作联一样的,做到联中有隐,联不写尽有余味。评联也一样,有时候需要作到评中有隐,说的太彻,太过,都说完了,那么读者也就是看了一遍,没有回味的余地了。所以一个分寸感很重要。


 


第八


评联的几个忌讳


忌言过其实,褒贬过之,皆是不负责任。评自己联与评他人联,心不洁便有不公允,把握别人难,把握自己容易。


这说的一个是别吹过头。二是别骂到人。要对联不对人。


网上的许多什么淫评,用色语言去评,骂评,用脏话去评,都不可取,这个是评联的态度。一定要端正。


落笔忌急躁,心绪不到,可暂且置之。评联有如八爪鱼,三脚猫,各有千秋。还是以最适合联境的诠释为佳评。


这个说的不急不缓,做到下笔自然,点评也是一样,其实是再创作。


当心境不稳定的时候,就不必去刻意,以免审美疲劳,审美误差。


审美一是要能做到坚持,二是要不跟风,不人云亦云,三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最后归纳于前面序言说的:赏者,所以辩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南朝刘昼《正赏》.此符合每一条.

------关于成联的赏析知识与注意点,就到此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8 9:11:41编辑过]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2-16

测试此帖灌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8 9:12:28编辑过]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