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喜欢的荀彧呀
荀家,大族,祖父即知名当世。父辈更是牛,父辈八人号称八龙。其父济南相,叔父荀爽很牛,被董卓征拜,九十五日从布衣至三公.
荀彧少时,南阳何顒便言”王佐才也”.
袁绍领冀州,待荀彧为上宾.荀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于是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言吾之子房也.
荀彧之计:说太祖在征讨陶谦以后深根固本,先除吕布定兖州;建安元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劝太祖迎天子都许,这是多么重要的历史转折.官渡时曹操欲还,荀彧书信于太祖,奇计以弱胜强。官渡后太祖欲即刻征刘表,荀彧止太祖。
太祖在外征伐,军国事多托荀彧.
太祖问荀彧,谁可代卿,言“荀攸,钟繇”,其识人如此。
太祖迎天子都许后,袁绍各种挑衅悖慢,与太祖书令太祖不爽,但当时太祖势弱计不定。荀彧以四胜之说言于太祖“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以定太祖之心。人云,君贵审才,臣贵量主,君臣契合如此。
太祖三番五次在汉献帝面前为荀彧表功“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言荀彧之“相为匡弼,相为举人,相为建计,相为密谋”,勋业多矣。
然终究是君臣离心。彼时已是太祖天下,董昭等欲进太祖为魏公,咨询荀彧,荀彧认为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甚不平,至高权力面前人是膨胀的。还有一事,就是关于汉献帝的伏皇后手书一事,荀彧先知未言于太祖,后恐太祖发觉遣书太祖,太祖心内恨之,而外含容之,外人不觉。
君王杀人于无形,太祖馈荀彧食,打开是一空盒,于是饮药而卒。
荀彧陈事,多以书,临薨,尽焚之,故奇策密谋不得流传。
果然荀彧薨后第二年,太祖封魏公。
荀彧其人,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之。
司马懿长叹,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 此帖被小玉在2020-06-03 16: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