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4184阅读
  • 26回复

[转帖]楹联知识大全

楼层直达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转帖]楹联知识大全


 


目录


 


对联
【对联之格律】2楼     【对联之习俗】3楼     【对联之起源】4楼
【对联之特征】5楼     【对联之文体】6楼     【对联之称谓】6楼
【古代经典对联】7楼     【谜语趣联】8楼     【人名趣对】8楼


 


无情对
【概念】【特性】【要点】9楼
【无情对的特点】【无情对的创作】【无情对的手法--借对】10楼
【无情对手法在联句中的运用】[无情对结构问题】10楼


 


回文联11楼      顶针联12楼      玻璃对12楼


 


诗钟
一钟义、二钟意、三钟派、四钟社、五钟眼、六钟题、七钟典、八钟句、九钟对、十钟律、十一钟声、十二钟评——13楼
十三钟格


1合咏格、2分咏格、3笼纱格——14楼
4嵌字格
1)风顶格、2)燕颔格、3)鸢肩格、4)蜂腰格、5)鹤膝格、6)凫胫格、7)雁足格、8)魁斗格、9)蝉联格、10)辘格——14楼
11)比翼格、12)汤网格、13)云泥格、14)晦明格、15)鼎峙格、16)碎锦格、17)双钩格、18)四皓格、19)五杂俎、20)六逸格、21)七贤格、22)八龙格、23)九老格——15楼


诗钟活动的特点      嵌字体诗钟的产生16楼
嵌字体诗钟的培养文学写作能力的功效      分咏体的来源和艺术特点16楼


 


挽联17—18楼      拆字对19楼      隐字联20楼     


 


集句联21楼      嵌名联22楼      玻璃字集23楼      玻璃字库24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8 9:27:32编辑过]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2-01

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 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12-01

【对联之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12-01

【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了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 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较工整的律偶。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沈约《休沐寄怀》)等。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经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2-01

【对联之特征】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种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楹联如词者如清许太眉题上海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崐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崐流莺说:少住为佳。

  此联实可当作一首清新秀美、温软伤怀的词来读。

  楹联如曲者如清佚名讽某知府联: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说崐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崐说一声:“呵!呵!呵!”

  此联的口语化和谐谑意味,颇有曲的味道,刻画封建官僚丑态,维妙维肖。

  楹联象散文者如佚名题山东济南千佛山北极台联:

  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

  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甚至连经文的独特文风也运用楹联之中,试看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这个名句使这首词成为晏殊的代表作,并跻身诗词名篇之一。这个名句实际上首先是作为对联创作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有句话,它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楹联这种实用性和文学性的巧妙统一是其它文学形式和应用文完全没有的。形成这种奇妙统一的原因在于楹联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特性。由于楹联是由对仗的上、下联两部分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对称美与和谐美,把它书写镌刻于一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场景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搭构物的正门两侧,就能够产生鲜明的装饰美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为一种正宗的主要的用于庆贺、吊挽、装饰的社会生活应用文。也许有人认为,把诗词刻于墙壁碑林,不也同样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吗?不错,但诗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成两半,以对称形式展列出来,它不能书写于门之两侧。而“门”,则是一个建筑物的中心,是其黄金段位,好比一个人的脸面。挂在大门两侧的楹联和刻在墙壁上的诗词,其实用功能的发挥是有天壤之别的。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楹联具有游戏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楹联就变成了一种游戏。事实上,楹联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同时又具有文学的严肃性。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人们以联斗智游戏,也用楹联来抒情言志、评人论史、写景状物。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2-01

【对联之文体】

  楹联的文体归属,是个没有完全谈清说透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楹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有的人则认为楹联属骈体文范畴。有人说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还有人说楹联是民间文学。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从中国古代文体的参照系来看,楹联独具一格,别是一家,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楹联非诗:前人多把楹联看做韵文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者把楹联看作是“诗余”,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显而易见,楹联无法划归韵文或诗歌范畴。首先,楹联不用韵,而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否则,何以言韵文?从四言诗《诗经》、骚体诗、古乐府诗、古诗到近体诗,都是用韵的。可见用韵之于诗,若对仗之于楹联,乃根本法则,楹联既不押韵,何以称诗?再则,从句子看,诗的句子一般是较整饬的。四言诗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别是五、六、七字。古风中个别句子略有长短变化。而楹联则不然,句子长短可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行。可见,楹联不属于韵文范畴。

  楹联非骈文:一些学者把楹联归属骈体文。象原金陵大学刘麟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联列入第十一章“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梁启超也说过:“在骈骊文里(楹联)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楹联与骈体文共同的地方无疑是对仗。但显而易见,这二者的对仗是有极大区别的。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如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而楹联之对仗,则无论虚实,要求严格工稳。再则,骈体文的句子,规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联,诚如上述,句子字数不受约束。从整个结构上看,骈体文是由一个个平行句子组成,而楹联则两个平行部分(上、下联)组成。楹联与骈体文,颇有形似之处,但终非一体。

  楹联别是一家:宋代词刚刚兴盛时,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被视为精辟之见。在对待楹联上,也应该承认,它别是一家,而不是诗或骈体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为什么说楹联别是一家?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发展的流变和过程。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繁多,以往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韵文包括诗、词、曲等,也可通称为“诗歌”。我认为,似可划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块。非格律文学就是广义上的散文。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所谓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约束。格律文学则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韵文(用韵的散文,如某些铭、经、志等)及楹联。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中国古典格律文学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从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学的建构过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于是“诗”解构为“词”。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诗”和“骈文”解构为“联”。显然,楹联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在解构和发展中新出现的一大样式。格律文学各有其“律”。诗有“诗律”,词有“词律”,骈文也有“骈律”。楹联则有“联律”,什么是“联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对仗”。


  综上所述,楹联从文体上讲,既不属诗,亦不属骈体文,也不能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或特殊形式的骈体文。它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又一种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对联之称谓】


  楹联,通称对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过去对联常常刻写在楹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起来有强调其文学性质的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此外,楹联还有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别称。具体分述于下: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2、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3、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郕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



  4、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



  5、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



  6、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



  1、俪言、俪语。本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方辞,后偶作对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2、骈言、骈语。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对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偶语、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作对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4、楹帖、帖子。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 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5、楹句、楹语,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6、桃符。由春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于对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对联为“桃符”。



  7、连语。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自己的对联书名为《荆汉大师连语》。



  8、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9、诗余。取对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10、诗钟。本是兴起于晚清的一种文字游戏,其方法是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整与对联相同而作代称。



  11、小道。因过去对联地位低下所云,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 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了纠正,正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所云:“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12、小品。因对联字数少、篇幅小而称之。陈方镛《楹联新话》:薛慰农……所撰联语小品,亦脍炙人口。



  另外,对联还有一些简称,如:楹、对、偶、联,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又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栻集苏轼诗的联书称《纳苏集》。再如挽联,也称挽词、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联书的名称,根据其性质,更是各式各样。如似诗话的称联话、联趣;存本、汇集本称联存、联录、联辑、联选、联集以至于联萃、联海等等;美称更有联瑜、联璧、联珠、联锦、联粹等等。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2-01

【古代经典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吾联:罪客勿来醉客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耄猫食尸。
  原对:缺!
  吾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此联为网友改上联而出之新联,余勉而对矣。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吾联:铝铜金钼(木)水火土。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我的铝铜金钼为四种金属,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原对:缺!
  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皇抢歉巍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2-01

【谜语趣联】

  口中含玉确如玉

  台下有心实无心

  上联谜底:国

  下联谜底:怠

  鲁肃遣子问路

  阳明笑启东窗

  上联谜底:敬请指导

  下联谜底:欢迎光临

  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上联谜底:秃。

  下联谜底:驴。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谜底:吹火筒。

  下联谜底:弹棉花。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下联谜底:秤。

  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狸猫狗彷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

  诗也有 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是短品 却是妙文

  上联谜底:猜。

  下联谜底:谜。

  隐字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隐「笛」。

  下联隐「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隐「八」,意王八。

  下联隐「耻」,意无耻。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 没东西。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一肩风雪三千里

  两眼乾坤十二时

  上联隐「轿夫」。下联隐「猫」。

 


【人名趣对】

  韩擒虎——李攀龙

  张九思——胡三省

  西门豹——南宫牛

  闻一多——钱三强

  邵力子——郁达夫

  张恨水——戴爱莲

  叶浅予——成舍我

  鲁 迅——徐 迟

  肖 红——赵 丹

  孙行者——祖冲之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2-01
无情对

【概念】

  众所周知,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一个姓叶的先生出联:“鸡冠花未放。”有人对:“狗尾草先生。”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本为主谓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开放,而对句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语,这就大大地嘲讽了叶先生。

  民国初年,重庆一酒家出“三星白兰地”征求下联。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对,但老板总不满意。其时郭沫若年纪尚轻,闻讯赶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与酒相对成联,乃对下联“五月黄梅天”。“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

  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后,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

  陆耳山,曾与纪晓岚共同编撰《四库全书》,某日出城访友,归途过四眼井休息饮马,得上句“饮马四眼井”,可就是对不出下句。他日跟纪晓岚提起,纪晓岚说你陆耳山本身便是好对,陆耳山不解,纪晓岚便含笑对出下联:“驮人陆耳山。”两人大笑。

  清咸同年间名将陈海鹏解甲归田,于新河养鸭。一次,客人来拜访,他便以鸭招待。于是有好事者为之题联:“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陈海鹏去世,其孙承继祖业,有人续上联为之:“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两副对联皆是无情对。

  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得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一时未得下句,适逢主人前来报帐,其食单账目恰成下联“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以前,有位自称厉害的人,出了一句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一位学者则对“法国荷兰比利时”。一言既出,场下立即哄堂大笑,那位自称厉害的人顿时瞠目结舌,又有些莫名其妙。但转念一想,又明了,会心一笑。从此,两人成了朋友。原来这是对无情对。

【特性】

  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

  所谓的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天气,下联指酒名,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相传,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要点】

  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第一要点如上所言,而象:

  上联:欲解牢愁唯纵酒;

  下联:兴观群怨不如诗。

  此联虽然历来被视为无情对,但我认为是一个意境联,其中解对观都是六十四卦卦名,牢中带牛,群中带羊,牛羊相对,这些都是采用了借对法,它在语气、结构上呈联结关系,是属于流水对,不具备歧义关系,不具备第二要点,所以不能算是一个无情对,只是一个使用借对法的意境联。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中的“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行”也借用了“行走”的意义来和“诛”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这些都是对仗中局部使用借对法,而不能因此便以此联为无情对。

  而一些流传比较广的‘无情对’如:

  上联:雄黄酒;

  下联:牡丹烟。

  此联是从古对:雄黄阵(京剧目);牡丹亭(书名)演变出来的;但我也认为不当列入无情对,因为他修改的歧义不强,上下呈联结关系了,修改的效果很好,烟对酒的对仗比阵对亭工整多了,但一改歧义效果弱了,所以更接近于短语对或嵌名对;

  而第三要点是无情对的一个特色,每个无情对一般都应该具备。如: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其中星在对联中是等级单位,属于量词,对月则采用了他同时是天文名词的异意;

  白兰地在对联中是译名,应属于拟声词,对黄梅天是分别采用了颜色、花卉、天文地理名词的异意来对仗,都是属于借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6:02:41编辑过]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12-01

【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首先是对仗上面的工稳,何谓工稳,举例说明: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诸位请看,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可谓字字相对,工稳非常。

  无情对的另一特点,就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再举一例子: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这是最近在云心文秀中对的无情对,为云无心出岫的出句,“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叹句,意思为:皎洁的月亮,象一个圆盘一样。到了对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红色的星星象两个锅子里面的头”的,只能用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的名称。

  上述的例子,是一个很极端的“风马牛”,而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举例说明:

  水发千支终入海,

  风流万种尽归天。

  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物”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大家不妨探讨一下。

【无情对的创作】

  无情对的创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反推论

  反推论,是指作者的创作思路从无情对的对句开始,通常是由一句俗语、熟语或成语等既有句子而反向寻求出句。比方说,云无心出岫的:同观日落、皓月一盘耳,搜集资料的:甘地有缘涉足非洲,等等,均是属于这类反推论的创作。这一类型的创作,通常作者会把后得的句子发表出来,和大家作一个愉快的交流,到最后有人能度出其心思了,便大可以报以哈哈一笑。所以我很遗憾当天一下子便把搜集资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给对了出来,使之没有了这一份享受。

  2、巧合

  巧合,是指出句者本无意求无情对的,但对句者在灵光一闪处把其对成无情对了,比方说,刚才的“风流万种”句,就是这样的情况。巧合的无情对,在质量上通常会比反推论的无情对稍微有所欠缺,越长的句子越能反映出这种差距,这点很正常的,因为长的句子,受到的限制会比短句子多。

  3、求句

  这在一些比赛中通常会看见,其中也偶然会发现有佳品,但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出句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无情对句存在的限制,是所有对仗中最多的,往往出了句而得不到好的对句,如某处比赛中的无情对出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应对者无数,但效果不甚佳,我曾想了许多种方法去应对,但都因为条件不足而不能完成。

  二是出句者自身对无情对的概念不甚了解,常常把产生歧义的对句作为出句,那么即使对句者对出了原句,总体效果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举个例子:牙刷,一般就是指日用品,但在粤语里面却有指人“飞扬跋扈”的意思,以“毛巾”作出句,对以“牙刷”,能让人忍俊不禁,但若用“牙刷”作出句,对以“毛巾”,便觉得索然无味了。

【无情对的手法--借对】

  无情对为何通常会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借对。这里所说的借对,不是常见的借字(如清字借代青字,鸿雁的鸿字借代红色的红等),而是借义,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又如: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为何要“借”呢?概因无情对之所以“无情”,是其能产生歧义,而歧义的构成,是源于我国文字的精妙性,一些字(词)具有多义性,即使是两个组合相同的句子,也可能因意义不同而大相庭径。这点,在外语上也会有一些,但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汉字的精深奥妙匹敌。

【无情对手法在联句中的运用】

  无情对,作为一种独特的对子形式而独树一帜。我曾经作出过尝试,就是在对联里面加入无情对的成分--运用借对手法入联。

  请先看此联:

  乡下采风,一架瓜棚遮北斗;[孤峰倨坐]

  山中避雨,半边竹笠寄东坡。[御赐金牙]

  联中的“山中避雨”对“乡下采风”,便是用了借对的手法,“采风”,一般是指新闻、艺术工作者到乡间去搜集、发掘资料,探究民间艺术;而避雨对采风,可谓是有点“风马牛”的。同样,“北斗”与“东坡”也是貌合神离的一对。但到探究联意的时候,这对却又可以成联,因为半边竹笠寄东坡,是有典可稽的,正是东坡居士体察民情的一段动人故事,遥寄东坡,正好与采风相互呼应。

【无情对结构问题】

  可以说,无情对中的确常会因为偷换逻辑、借对等种种方法导致结构上的不同,但这点并不是绝对的。有此现象,但不是普遍或必须存在的,于是我们便不能说这是本质特性。《对联》杂志2002.10月版里面也有一篇题为《无情对与借对》的文章,里面主要是从借对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无情对,大体上包括:从形式分有:借义、借音,从类别分有借对使上下相差甚远而成对的、借对使结构不同而成对的、借对使词性不同而成对的、借对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

  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导致产生歧义、导致结构不同、导致词性不同、导致节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种(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种是无情对必须具备和产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种都只是由于借对的原因而产生的与一般对联要求的不一致,或许可以这样说,是一种隶属于借对前提下产生的改变,而不能被认定为一种本质特性。


 


 


  附一:


  另外一个说法:出句尽量无歧义。

  比如黄花与绿帽则出句应为黄花,若出句为有歧义的绿帽则无情之趣尽失。


 


  附二:余德泉所著《对联通·(四)无情对》对无情对的论述:


  有一种所谓无情对,用《清稗类钞·流水联》中的话来说,就是“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古人亦称为“流水联”,而与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半说的所谓“流水对”即串对有别。这种对联,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看该条所举的例子:

  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联者是也。如:

  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干”对“斧”,以虚字作实字解矣,工绝。又有一联曰:

  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以“先生”对“已死”,至工。又:

  春眠末觉花心动;

  夏礼能言杞足征。

  欲解牢愁须纵酒;

  兴观群怨不离诗。

  亦工。又光绪时,天津富翁某尝自拟上联,嘱人对之,句曰: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附三:无情对出句要有动词(转)
  一
在一般情况下,2至3字的无情对出句中要有动词或动词词素,因为出句就是要出句子,既然是句子,就应该有动词或动词词素,就算最简单的主谓短句及动宾短句都应该有动词或动词词素,如果出句没有动词或动词词素,那只能叫出词,不能叫出句了。当然了,出一个“?”对一个“!”也成一副对子,但那毕竟是特殊环境或故意作秀时的对子。


  二
无情对就是要让对句中的词其词性
结构
句子节奏与出句的词性
结构
句子节奏不一样才好,如果出句中没有动词或动词词素,联友们就不好对出词性
结构不同的对句。


 


  例1:“.金牙”此出句中两个字没有一个是动词或动词词素,出句是名词,联友们对来对去,结果对出来的对句还是名词,有人对
“木耳”虽然很有趣,但有些(多数)联友却很刁,不承认它是无情对,我们也无奈,因为他们刁得有理由,他们的理由是:出句“金牙”是名词,对句“木耳”也是名词,充其量是诙谐对而已,不能称为无情对。


  例2:出句“流脑”是名词(即流行性乙型脑膜炎)其中

是动词词素
,我给他对“断肠”,而断肠不是名词,是一句动宾短语,这就无情了。


  例3:出句“成都”是名词,给它对“误会”,而“误会”不是名词却是动词了,这就无情了。


  例4:“抬头”是动宾短语,对句“指甲”却是名词了,无情。


  例5“举重”是名词,对句“端庄”却是形容词了,无情。


  通过以上例2至例5可以看出,有动词或动词词素的出句,联友们在对无情对时就大有用武之地,对出的对句有短语
动词
名词
形容词等,他们的对句在词性上与出句是不同的,这就无情了;而例1的出句是没有动词或动词词素的名词,联友们对来对去对出的对句还是名词,其中有些对句虽然好笑,但是有部分联友不承认它是无情对,把它叫做谐趣对。所以出句最好有动词或动词词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9 22:17:58编辑过]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12-01
回文联

 

  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中的一朵。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兹举数例如下:


  其一: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有人就此作了一副独具慧眼的回文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


  


  其二: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其三: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郎中王若俪,


  俪若王中郎.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言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挺不错。


  这副回文联放到乾隆皇帝的一块,就组成一副如出一口的新回文联了: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其四:湛江德邻里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回文联,至今传颂不衰: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在一个皇帝的时候,一个书生说的对联,到现在还在流传着: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

 

回文

又叫卷帘或回环。指上下联全部或部分顺读倒念,往返回环,皆文字通顺、意义完整,具有奇特妙趣的对。可分为暗回和明回两大类。

暗回,指字句的回环不在或不完全在上下联中表露出来的对联。可分为形回、意回和音回三小类。如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全联分别顺读和倒念文字上完全一样,称为形回联。又如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三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即顺读倒念字句上明显不同,但意思基本不变,这就是意回。再如云南通海秀山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此联利用“青”与“轻”、“古”与“鼓”的谐音,造成回环,虽和形回、意回不同,但在语音上听起来却一样。

明回,指字句回环都在上下联中表露出来的对联。可分为大回、小回、间回三小类。如广州天然居饭店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这类大回联的特点是下联正好是上联的倒念,且文字通顺,意思完整。又如杭州西湖西泠印社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象这样上下联各后面六个字(即部分)回环,并紧相承接的对联,称小回联。再如清代诗人袁枚书房联:
我自注经经注我
人非磨墨墨磨人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12-01
顶针联
 

  这种对联乃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亦称“联珠对”、“联锦对”。经典之句如下: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烈火煎茶,茶滚釜中喧雀舌


  清泉濯笋,笋沉涧底走龙孙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
    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玻璃对

 

  所谓玻璃对,是指对联上的字贴在玻璃上两面都能认的一些字组成的对联。


  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简体玻璃对


  简体玻璃对的来历应该从那句出名的: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开始的。主要特点是,从前往后和从后往前读都一样,而且通顺。下面举几个例子,


  1,山大王大山:这句来自春节联欢晚会,加拿大籍相声演员大山。


  2,人大出大人,本人瞎写的


  3,北京有京北,南昌有昌南,也是本人瞎写的。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12-01
 诗钟

 

  《闲话诗钟》作者:张西厢


  一、钟义


  昔人敲钟,规律极严,拈题时,缀钱于缕,焚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以为构思之限,故名“诗钟”,即刻烛击钵之遗意也。钟虽小品,惊天地,泣鬼神,征夫怨妇之思,怀乡忧国之感,均可流露于寥寥十四字中,变化无穷,奥妙莫测,固属雕虫小技,亦洋洋乎大观,或谓此中兴味,胜诗十倍,经验之语也。


  二、钟意


  诗钟固重对仗,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盖以白粉墙对黑漆板之类,决难引人入胜,粤派之弱点,即在于此。故正宗之诗钟,须有诗之声调风格,置之于诗中,则为名诗,置之于钟中,则为名钟。或谓诗钟,须有起承转合之势,未免言之过甚,盖诗钟为七律诗之一联,古人名联,或对描事物,或直舒怀抱,绝少于一联中,备有起承或转合之势也。


  三、钟派


  清初闽人,已有此制,名日“改诗”,即改律句绝句之七言诗而为两句也,此种改诗,或有称之为单羊角对百衲琴,雕玉双钩者,要皆不如诗钟名称之普遍。诗钟向有闽派、粤派之分,两派之争至今未息,闽派重空灵尚意义,粤派重典实尚对仗,平心而论,两派各有所长,能化粤派之典实,而兼闽派之空灵,斯为上乘,忆粤人蔡乃煌为钟坛宿将,且以敲钟得官,然每阅及粤派钟卷,即投之于簏中。故粤、闽两派之分,亦非限于人地也。近人林熊祥先生,对于诗钟之意见主张宽大其门径,使成为一种较绝句更为锤炼之诗,而侪于一般诗歌之列,善于此道者,多抱同感,若能别树一帜,使此铁钟而成为原子钟,不可谓非艺术界之一大改进也。


  四、钟社


  独起敲钟,兴味索然,故欲敲钟,必先集社,钟社之设,并无若何组织,亦无任何作用,不过文人墨士,藉以发舒怀抱,联络感情而已。近数年来,台、港两地,钟社之多,竟达四十余处,可谓盛矣。岂欲敲醒国魂欤,激扬民气欤,余拭目以俟之。


  五、钟眼


  钟眼须稳,务求不能移易,例如联与连,不得相混,用连?则可,用联?则不可,与榻,不得相借,用东则可,用东榻则不可。钟眼,更以有来历为佳,例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钟眼如不相称,则对仗更须求其工稳,上例“千”与“雪”绝不相称,而以“眼”、“肤”承对,可称能手。


  六、钟题


  普通拈题,常用抽字及翻书等法,以昭公允,分咏事物者,于书中翻出两事物,嵌字格则于书中任翻数字,作为钟题,绝少由每人自出题目也。分咏、合咏不可犯题面字,例如分咏“元宵”、“蝶”。则钟句须避用“元宵蝶”三字。分咏合咏事物,并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若用大兽、交趾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不啻将题字明明点出,决难得到佳句,且易失去题意。例如“争钦挥羽运奇谋”、“指挥一羽定三分”明明是咏卧龙而非咏扇也。钟题可任意加以某种限制,以增兴趣,如合咏“竹”限用一“毛”字,则钟联中,须有“毛”字。反之,亦可禁用“虚节风月?竿箨君妃栽”十字,则钟联中须避用此十字也。此外,尚有更严格之限制者,即钟题虚字而限实用,例如“而了”二唱,则须实用“吉了”、“以而”;“若于”二唱,则须实用“兰若”、“杜于”;“若然”二唱,则须实用“巨然”、“贺若”等等,方为合格,文人墨客,兴到之余,好用其极也。分咏、合咏,以切正本题不能移咏别人别物者为原则,严格言之,咏狗者不能移到犬,咏冠者不能移到帽。


  七、钟典


  古人名句,多用常语而不用典,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语虽浅近,意则深长,诗钟亦何独不然,不得已而用典,既忌过僻,而点题亦极严格,咏“履”不能引用“鞋”典,咏“眼”不能引用“目”典,以原典有履字眼字者为合格,如“象、扇”分咏,引用焚身典,多有以牙代齿者,殊为不妥,盖原典是齿而非牙也。钟贵典丽堂皇,引用僻典固不宜,即稗官野史之章回小说,亦须避用为宜。


  八、钟句


  诗钟常因限于题字及题字之位置,而造句煞费苦心。总之,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例如“两空”六唱“不住猿声啼两岸;但闻人语响空山。”字字出自唐诗,字字不能移易,可称闽派中之佳制。基此理由,若能分集古人诗句,或古人诗意,且对仗工整,而切合题意者,较之自造,尤胜一筹。造句之技术,尤贵奇峰突出,例如“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若易以“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较平实无奇矣,当年杜老,亦何曾不推敲及此乎。钟句避用叠字,盖仅仅十四字之小品,一字千金,不宜浪费半字,若以钟眼而叠字,则更不可,如“元旦”四唱,倘用元元、旦旦之叠字,则为三唱乎,抑为四唱乎。分咏事物之造句,常因两事物之相距过远,而难于落笔者,于此时须先觅对字,再就对字而构思,例如分咏“汉光武、燕”。先觅赤帻、紫襟等之对字,分咏“牧童、蛇”先觅骑牛、吞象等之对字,则自易落笔矣,惟追求对像,须下工夫,务使有鸳鸯交颈、鸾凤和鸣之妙,不可有彩凤随鸦、鲜花插粪之嫌。


  九、钟对


  诗钟固重立意,并重对仗,有半字之差者,即非上乘。以虚对虚、实对实、地名对地名、姓名对姓名、颜色对颜色、朝代对朝代为工整。若字面亦能相对,如放翁对茂叔,司马对卧龙更佳。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例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诗则为名句,在钟则嫌其以“翼”对“通”。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惟如前例,以“人语”对“猿声”,两字连用,借对一字者,则无不可。而双用常语,如“天地”对“古今”,“春秋”对“江汉”,则更无不可。


  诗钟常有以字面相对而假借者,例如“重九”五唱,“昂藏愿拜重瞳象;谄媚宁容九尾狐。”“象”与“狐”,字面相对而实不对,虽极巧妙,亦以少用为上。盖“九尾狐”为一固定名词,而“重瞳象”则否,难免对仗不称之嫌。此外,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秋月”,“雨露”对“春烟”,风云、雨露,各为二物,而秋月、春烟,各为一物,在律诗中尚嫌不称,何况诗钟。


  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谓之“跛脚钟”,作者最易犯此通病,故往往一比自然,一比则生硬,一比如香象渡河,一比则如黠鼠偷油,一比吓煞夫人,一比则跪在?下。初抱“句不惊人死不休”之奢望,卒之反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叹,若能先从平易处着笔,则可减少此种困难也。出比用典,则对比亦须用典,而典故时代,不宜相距过远,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或引用典故之内容,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十、钟律


  诗律要细,钟亦何独不然,古人律诗,求其最合诗钟之条件者,惟少陵耳。如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飘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诸联,若置之于钟中,称之为“钟圣”,谁曰不宜。而“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一联之浑雄庄晒,尤可作为首选之标准也。


  十一、钟声


  香港钟声多,而台湾更多,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感,顾名思义,诗钟之声调,须和谐而响亮,始足发人深省,因之平仄不可失调,第一字可不论,第三第五字则必论,出比第三字可不论,对比第三平字则必论,例如“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诗固称名句,在钟则嫌数字拗韵,而“南”字失调也。至若对比第三字,应平而用仄,在古人七律诗中,尚不多见,况于钟乎。


  十二、钟评


  评选诗钟,为一难事,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惟古人名句,传诵至今,犹众囗同声,盖文艺自有其客观之优点,绝非成见或感情所能左右也。尝读唐司空图所列《诗品》二十四种,见地极高,可作诗钟评选之标准,即雄浑第一、冲淡第二、沉着第三、高古第四、纤?第五、典雅第六、洗练第七、劲健第八、绮丽第九、自然第十、含蓄第十一、豪放第十二、精神第十三、缜密第十四、疏野第十五、清奇第十六、委曲第十七、实境第十八、悲慨第十九、形容第二十、超诣第二十一、飘逸第二十二、旷达第二十三、流动第二十四。捐除成见。破除情面。执此尺以量之。可无遗恨矣。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12-01
十三、钟格


 

  概说


  诗钟格式,可分:合咏格、分咏格、笼纱格、嵌字格四类。而嵌字格又分: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魁斗、蝉联、辘轳、比翼、汤网、云泥、鼎峙、晦明、碎锦、双钩、四皓、五姐、六逸、七贤、八龙、九老等格,分述于左。


  (一)合咏格


  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亦有例外者,并得随意加以某种限制,例如。


  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


  绣坏料添红一片


  锦茵应减绿三分


  凄凉墙外飘难数


  狼藉阶前扫几回


  (二)分咏格


  即分咏事物也,以不犯题字为合格,例如


  岳飞、虎:分咏


  画尔不成翻类犬


  字之曰举并称鹏


  笔、邮票:分咏


  万国花封元首相


  五云草判黑头公


  (三)笼纱格


  即将题字暗藏于钟联中,隐约如见,呼之欲出,例如


  左易:笼纱格


  牙因知味承恩幸


  思未能言擅赋才


  (四)嵌字格


  1、凤顶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一字,所谓“一唱”也,例如


  人鸟:一唱


  人凭赤血羸犹健


  鸟到青云倦亦飞


  2、燕颔格 即将两题字分?于每句之第二字,所谓二唱也,例如


  醉吟:二唱


  臣醉酒能倾一石


  客吟诗已载三车


  3、鸢肩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三字。所谓三唱也。例如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


  楼影红飞思妇花


  4、蜂腰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四字。所谓四唱也,例如


  元旦:四唱


  千军待旦传刁斗


  万国朝元拜冕旒


  5、鹤膝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五字。所谓五唱也。例如


  重、九:五唱


  要为卷土重来计


  谁赞勤王九合功


  6、凫胫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六字。所谓六唱也。例如


  意、飞:六唱


  斜阳六伐鸦飞乱


  明月孤山鹤意痴


  7、雁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七字。所谓七唱也。例如


  鹤梅:七唱


  隐现云端千岁鹤


  横斜竹外一枝梅


  8、魁斗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例如


  黄花:魁斗格


  花门积雪千山白


  大漠飞沙一月黄


  9、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宇。例如


  蝉唱:蝉联格


  花落后庭商女唱


  蝉鸣西陆楚囚吟


  10、辘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九字。或第三字及第九字,以此类推。例如


  莲露:辘轳格


  乍垂莲瓣移香步


  微露瓠犀发妙香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12-01
  11、比翼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等于一唱至七唱。例如


  散书:比翼格}


  杜房并驾中书省


  金宋相持大散关


  12、汤网格 即将三个题字。任意分嵌于两句之首末。而成网开一面之局。例如


  天安、云:汤网格


  天末楼台横北固


  云中城阙望西安


  13、云泥格 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得相对。例如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


  华屋偏多燕垒泥


  14、晦明格 即一句明点题字,一句暗写题字。例如


  红豆:晦明格


  双肿如豆讥文士


  一口含樱画美人


  15、鼎峙格 将三个题字分嵌于第1字第7字第11字。或分嵌于第4字第8字第14字。成鼎峙之格。例如


  天中节:鼎峙格


  穷阴杀节霜铺地


  中夜清寒月满天


  16、碎锦格 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分嵌于钟联中不得相连。例如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


  半肩行李一张琴


  17、双钩格 即将四个题字对嵌于钟联中。例如


  南北高丽:双钩格


  丽水逆流环陇北


  高邮名县着淮南


  18、四皓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得相连。例如


  海角钟声


  海城画角严兵卫


  山阁诗钟集友声


  19、五杂俎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得相连。例如


  清泉石上流


  溪边瘦石多清籁


  岩上飞泉少浊流


  20、六逸格 碎锦格之一种。惟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杏花春雨江南:得连二字。


  雨后寻春桃叶渡


  江南沽酒杏花村


  21、七贤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发无可白方为老:得连二字。


  无眠可到东方白


  有发都为老境苍


  22、八龙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得连三字。


  小桥画舫摇明月


  华屋芳林度碧阴


  23、九老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得连四字。


  水流孤塞千声雁


  村绕寒林万点鸦

 

  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欣赏对偶佳趣的一种文字游戏。从清朝中叶在福建兴起,很快传开,“五四运动”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