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鸿鹄、请缨、投笔、击楫、逐鹿
鸿鹄,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请缨,汉武帝欲使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长安。后用“请缨”指报效国家。唐魏征《述怀》“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南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投笔,出于班超掷笔从戎事。指弃文从武、建功立业。唐五代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近代秋瑾《感事》“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唐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清李秀成《抒意二首》“举觴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十一、沙鸥、鹧鸪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表现了居无定所的情形。
鹧鸪,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