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词性一致可以相对,词性不一致也可以相对
王力把修辞学的“字类”等同于语法学的“词类”已经有了失误。进一步由此而引伸出“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此说更不符合事实。
〔一〕首先,对仗从“立法”开始,就从原则上明明白白地规定:词性一致可以相对,词性不一致也可以相对;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后者被称为“邻对”或“宽对”。
古人对类的最基本法度,就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助字对助字。
1 、实字里的名词与代词“邻对”最为常见。如:
① 当路谁〔代〕相假,知音世〔名〕所稀。〔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② 一序证前游,太白光芒神〔名〕久在;
三章怀绝调,牡丹时节我〔代〕刚来。〔清联:彭邦畴《题景李堂》〕
〔按:本节法度和近体诗对仗实例绝大部分引自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十四节和第十五节,对联则主要选自“清代名联三百副”,下同。〕
2、虚字对虚字就明确规定动词自对和形容词自对为主,动词邻对形容词为辅。例如:
① 星临万户动〔动〕,月傍九霄多〔形〕。〔杜甫《春宿左省》〕
② 精神到〔动〕处文章老;学问深〔形〕时意气平。〔清联:石韫玉《赠人联》〕
③ 世无遗草真能隐〔动〕,山有梅花转不孤〔形〕。〔清联:林则徐《孤山放鹤亭联》〕
3、助字里的邻对更加普遍,副、介、连、助和代词,几乎全部都可以“邻对”,而且没有任何句法上的辅助规定。如:
① 烟尘怨别唯〔副,状语〕愁隔,
井邑萧条谁〔代,主语〕忍论。〔李佳佑《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
② 往来皆〔副〕茅屋,淹留为〔介〕稻畦。〔杜甫《自襄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
按:出句谓语残缺,“皆”处于谓语位置;“为稻畦”是介宾短语。
③ 三十年皇路驰驱,自问与〔介〕众生何补?
七九载凡尘扰攘,回思这〔代〕本性犹存。〔清联:帅承瀛《自挽联》〕
按:“与众生”为介宾结构作状语;“这本性”为定中结构作主语。
4、半虚半实的“介词”和“副词”,除了可以与其它助字“邻对”之外,还可以与动词形容词“邻对”,并没有附加的句法规定,句法成分可以相同,也可不同。例如:
① 牛马行无〔动,谓语〕色,蛟龙斗不〔副,状语〕开。〔杜甫《雨》〕
② 盘飧市远无〔动,谓语〕兼味,樽酒家贫只〔副〕旧醅。〔杜甫《客至》〕
按:对句的副词“只”处在谓语位置,谓语缺失了。
③ 宜将〔介词〕剩勇追穷寇,不可〔助动词〕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
④ 讵有〔动,谓语〕青鸟缄别句,聊将〔介词〕锦瑟记流年。〔黄景仁《感旧》〕
⑤ 千围步障难〔形,状语〕藏艳,百合葳蕤不〔副,状语〕锁情。〔黄景仁《绮怀》〕
⑥ 豪气压〔动〕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比〔介〕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清联:李调元《陇西书院》〕
⑦ 无〔动〕穷〔名〕生面青山在;
不〔副〕尽〔动〕心机活水来。〔清联:闵鉴《瀛山书院》〕
5、字类大多数是单音字。还有三种双音字的字类:“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和“叠字”,它们对于词性没有限制,名词、动词、形容词俱有,所以极易形成不同词性的“工对”和“邻对”。例如:
① 江流天地〔名词反义〕外,山色有无〔动词反义〕中。〔王维《汉江临眺》〕——反义连用字的“工对”。
② 谁爱风流高格调〔名词同义〕,共怜时世俭梳妆〔动词同义〕。〔秦韬玉《贫女》〕——同义连用字的“工对”。
③ 文章〔名词同义〕草草皆千古;仕宦〔动词同义〕匆匆只十年。〔清联:黄景仁《自题联》〕——同义连用字的“工对”。
④仕隐追随〔动词同义〕,颓景相怜如一日;师生骨肉〔名词同义〕,名山可许附千秋〔清联:吴鼒《挽吴谷人联》〕——同义连用字的“工对”。
⑤ 陵邑久蒿莱〔名词同义〕,缅江左衣冠,尚有文章传久远〔形容同义〕;登临馀感慨〔动词同义〕,望中原戎马,莫教人物负溪山〔名词同义〕。〔民国联:《王右军祠》〕——同义连用字的“工对”。
⑥草木〔名词同义〕尽能酬雨露,荣枯〔动词同义〕安敢问乾坤!(王维《重酬苑郎中》)——同义连用字的“工对”。
⑦叠字:四面荒芜权向此间来坐坐〔动词叠字〕,一肩行李果缘何处去匆匆〔形容词叠字〕。〔江苏南京雨花台〕——叠字的“工对”。
6、 借对也明确允许借不同的词性相对:
① 酒债寻常〔形容词〕行处有,人生七十〔数词〕古来稀。〔杜甫《曲江》〕
按:八尺曰寻,倍寻为常,借用为数字与七十相对。
② 马骄珠〔名词〕汗落。胡舞白〔形容词〕蹄斜。〔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按:借名词“珠”为颜色字“朱”与“白”相对。
上述词性不同的对仗,是作为法度出现的;既然是法度,所占的比率肯定非常大,绝非个例。可是许多人对这种立法性质的“词性不一致可相对”的情况竟然视而不见,仍然坚持“词性必须一致”,可见权威的疏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么大。
〔二〕 不是作为立法形式出现的词性不同也很常见,因为同一字类里本来就有不同的词性。如:
① 黍苗期腊〔名〕酒,霜叶是寒〔形〕衣。〔张咏《县斋秋夕》〕
按:“腊”和“寒”都是时令门。
② 回日楼台非〔副词〕甲帐,去时冠剑是〔动词〕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按:“是”、“非”都有表判断的功能。
③ 不惜孤〔形〕舟去,其如两〔数〕地春。〔储光羲《留别安庆李太守》〕
按:“孤”“两”属于“数字类”。
④ 使君乃〔副〕天下英雄,谊同骨肉;寿侯为〔动〕人中神圣,美并勋名。〔清联:方维甸《涿郡张飞祠》〕
按:“乃、为”在这里都有表判断的作用。
⑤ 踞太白楼之〔助〕上〔名〕,鸳瓦排云,凭画槛一慰乡愁,已渐近钟阜晴峦,六朝城郭;溯彭蠡湖而〔连〕西〔动〕,鹭涛飞雪,唤沙鸥共谈宦迹,最能忘峨眉春水,万里风帆。〔清联:汪恩《大观亭》〕
按:助词“之”对连词“而”;“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方位名词“上”相对,尽管这里词性不同,由于都属于“方位词字类”,却给人以工对的印象。
〔三〕对仗还常有词性不同而语法成分相同的对称现象。王力归纳为:“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注5〕
这段话意味着,只要句法成分相同,无论是什么词性均可相对。这样就从法度上极大地扩大了“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例如:
1、 名词、代词、数量词经常作主语,自然经常相互“邻对”。如:
①江山〔名〕留胜迹,我辈〔代〕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② 揽胜我〔代〕长吟,碧落此时吹玉笛;
学仙人〔名〕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清联:《黄鹤楼太白亭》〕
2、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就可以与名词“邻对”。〔原来的暂拟语法系统称之为“名物化”,现在改为动词形容词可以直接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① 徘徊增感慨〔动词〕,历落问英雄〔名词〕。〔王冕《庆寿寺》〕
②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动词〕;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啸月,毋将赋咏概生平〔名词〕。〔清联:《二赋堂》〕
3、名、动、形、数、量、代都可以直接作定语,这就使得所有实词在定语里都可以“邻对”,此法使用频率最广。例如:
① 客〔名〕心洗流〔动〕水,馀〔动〕响入霜〔名〕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② 此〔代〕地一为别,孤〔形〕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③ 杰〔形〕观飞〔动〕甍,槛外蜀吴横万里;风〔名〕帆沙〔名〕鸟,天边江汉涌双流。〔清联:《晴川阁》〕
④ 始笑前〔名〕生,徒自苦耳;既知去〔动〕处,亦复陶然。〔清联:言朝标《自挽联》〕
按:括号内的词都是定语,词性尽管不同,却可相对。
4、能作状语的不同词类就经常“邻对”。如:
① 节候看应〔助动词〕晚,心期卧亦〔副词〕赊。〔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② 以我独〔形〕沉久,愧君相〔副〕访频。〔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③ 乍来顿远尘嚣,静听水声真〔形〕活泼;
久坐莫嫌荒僻,饱看山色自〔副〕清凉。〔清联:李秉绶《李园茆亭联》〕
概括来说,词性相同相对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词性也可相对。其条件有两个:
1、句法成分相同时,不同词性可对;
2、字类相同时,句法成分和词性都不同时也可对。
王力新诗其实已经察觉了自己“词性一致”的失误,他在一九五二年《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一文中检讨说:“我说在对对子的时候,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对子”实际上是概念对概念,而不是同类的词相对。概念和词性虽然是密切联系的,并不是同一的东西。我那样混为一谈,仍然是不对的。”〔注6〕
可这篇文章只是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的第2期上,能够看到的人很有限。而他的四本诗词格律学和大学教材《古代汉语》都出版在55年之后,那些著作里面,就根本不提自己的检讨,全都旗帜鲜明地强调“词性一致”,这是一个严重的疏漏。当今对联界一边倒地把“词性一致”列为对仗的基本特征,客观上王力先生的疏忽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中国楹联学会网的站长都市村夫先生一席话,最有代表意义。
今年六月,我在论坛上批评了王力先生把“字类”等同于“词类”的失误后,网友香曼律诗在6月24日摘抄了王力先生在《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一文中词性一致的检讨,都市村夫先生回帖说:“王力先生是不是在开国际玩笑?大部头还在书店继续出售,却没有正式出版有关“观点更正”的著作?这玩笑真的开大了!!!不得不问香曼一句:你的资料是否属实?能否将学报中的文章传真一份给我?(抱歉,并非有意要怀疑你,王力大师这个玩笑我实在接受不了!)”
至今还有很多网友对于王力的这段检讨是否真实仍然感到怀疑,仍然坚守对仗“词性一致”的信条,可见王力先生的疏漏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大。
综上所述,词性不同的对仗决不是个例,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它是“词性相同”的对仗句的重要补充,正因为同与不同的相反相成,这才造就了对仗句法的丰富多彩。若一味根据“词性相同”来指导写作,近体诗的对仗句和对联将变得单调僵化;若单纯用“词性相同”来鉴别对仗,动不动就视为不合格的作品,只会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