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3240阅读
  • 49回复

【---传承中国文化 彰显民族精粹】-中华国学精粹典藏--《中华茶文化》

楼层直达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制茶史(二):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制茶史(三):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制茶史(三):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饮茶史(一):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饮茶史(二):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饮茶史(三):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史详解:

古代篇:

茶的**:(一)茶树和茶叶
     (二)茶树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三)茶的最初利用和茶业的起源

茶文化的摇篮:(一)饮茶业茶初兴于巴
       (二)茶名茶字出巴蜀

秦汉和六朝茶业:(一)两汉茶业简说
        (二)三国两晋茶业的发展
        (三)南北朝的茶业述要

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一)茶禅的相互吸收和促进
          (二)陆羽及其《茶经》
          (三)骤起益显的茶叶贸易
          (四)唐代茶政和宫廷茶俗的形成与发展
          (五)五代茶事附述

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一)我国茶业重心的由东南移
           (二)茶类生产的改制和演变
           (三)城镇茶肆的兴起
           (四)榷茶和茶马互市的成制
           (五)辽金茶事

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一)炒青绿茶的独步于时
            (二)传统茶学的由盛转衰
            (三)古代茶业的最后骤起和大落
            (四)我国古代茶业的终结

近代篇:

清末民初我国茶业:(一)清末民初我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向近代转化

我国近代茶业的改革发展:(一)振兴茶业组织和派员出国情况
            (二)茶树栽培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我国近代茶业改革中的机器制茶
            (四)清末民初茶叶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抗战前后我国茶叶:(一)北伐战争前我国茶业的继续衰落
         (二)抗战前我国茶业和茶叶
         (三)抗战期间茶业和茶叶科技的发展
         (四)战后茶叶科技的凝滞和结语

专题篇:

我国古代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一)茶树栽培之始和最早的栽培技术
              (二)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各项技术的具体发展

我国古代茶叶的加工制造和茶类:(一)饼茶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茶类
               (二)饼茶也从未是古代唯一的茶类
               (三)饼散主次的转换也非始明朝
               (四)结语

《全唐诗》茶史资料札记:(一)唐朝茶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唐茶业盛起的原因
            (三)唐朝品茶的日益讲究
            (四)茶会的盛起
            (五)以茶氏名的流行
            (六)茶具手工制造业的崛起
            (七)唐朝宫廷的饮茶
            (八)唐朝的贡茶及其弊病
            (九)唐诗中所记述的茶叶生产技术 
            (十)《全唐诗》中首见的茶叶产地

我国封建社会茶马互市贸易剖析 我国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清代的茶业法规 论宋代茶马贸易
宋代茶叶政治属性的探讨 唐代茶税法规
唐代茶业经济史略 太湖西部“三兴”地区茶史考略  
台湾茶展流变史 中国古典茶书流变史
武夷岩茶的特点  “皋卢茶”考述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1-08-02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因为我们目前的电脑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全部的汉字,特别是对于古文。所以如果您阅读本文,您会遇到一些不便之处。

《大观茶论》原文及注释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录》: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①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因为我们目前的电脑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全部的汉字,特别是对于古文。所以如果您阅读本文,您会遇到一些不便之处。

前言
上篇论茶

下篇论茶器
结语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1-08-02
中国茶文化——茶叶: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

茶叶的分类——按茶色、产地、生产工艺等给茶叶分类。

茶叶的成分——茶叶的化学成分。

茶页的加工——六大茶类的制造工艺简介。

茶叶的用途——介绍茶叶的各种用途、价值。

茶叶的常识——选购茶叶的常识。

精美茶图——茶树图、名茶图、民族茶图、采茶加工图。

中国十大名茶——介绍中国十大传统名茶。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分类:

  茶类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方法。
  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  、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几大类。
  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俗称。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另外还有一些“茶”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但是一般的饮用方法上与一般的茶一样,故而人们常常以茶来命名之,例如虫茶、鱼茶。有的这类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不是茶了,例如绞股蓝茶。将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按茶色不同分类
按发酵程度不同分类

按季节不同分类
按调萎程度不同分类

按制造程序分类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薰花种类分类
按焙火程度分类

按产地分类
按新茶、陈茶分类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成分(一):

  茶在中国人生活中已经从止渴、提神的日常饮料,到艺术层次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先人体验、求证出的医疗效果,甚至中外医学界的临床实验、医学研究报告中,在在证实茶叶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助益。现今西风东渐,各种外国进口饮料,如酒、咖啡、可乐、汽水、果汁充斥市场剂,人工香料、食用色素、防腐...等参杂其中,而这些饮料经专家们分析研究的结果,发现都会对脑或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副作用;例如引起轻度兴奋或产生麻木的感觉,也就是对精神有所影响。因此传统『茶饮料』的纯天然食品绝无其他添加物、能止渴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且能防癌抗菌、预防高血压、降低胆固醇....等功效,使近几年国内饮料市场,因茶叶饮料的出现而热络起来,相对地茶叶中的各种成份、功效也逐渐受人重视,以下援引茶叶改良场及国内、外医学研究单位的相关报告供作参考。

  一.国内、外与茶叶有关之报导

  1.*英国老文学作家──齐德尼.史密斯*说:『感谢上帝赐给我们的茶;假使没有茶,这个世界不知将变成什么样子?不知还能继续存在与否?』

  英国人认定茶对人体有七大功能:
  (1)促进脂肪消化。
  (2)防腐杀菌。
  (3)解毒。
  (4)利尿。
  (5)消除污臭。
  (6)治疗头痛腹痛。
  (7)益思、提神与恢复身心疲劳。

  2.*英国诗人──威廉考伯*说:『茶为使人鼓舞,却不酩酊之上品。』

  3.*英国名将──威灵顿*说:『茶清醒我,除去我的错觉。』

  4.*英国首相──格拉斯东*说:『当你冷的时候,茶会温暖你;当你热的时后,茶会沁凉你;当你沮丧的时候,茶会激励你;当你兴奋的时候,茶会镇静你。』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成分(二):

  二.医药界有关茶叶之报告

  1.*法国医学博士──卡尔穆斯* 说:『当夏天走在沙漠上,茶是必需的一种东西。因为那些地方的水,有着很多昆虫及其他害虫浮游水中,不堪饮用。』他指出:『茶有防腐杀菌作用,预防传染病如伤寒、霍乱、赤痢,饮浓茶是最好的方法。』

  2.*美国渡南大学生理学教授──拉密勒*说:『在日常生活中,维他命的摄取,以茶最为便利。』又说:『因为绿茶中含有多量维他命,虽然当泡茶时要用沸水冲下,但这些维他命仍能在高热中存在着,不致溶掉,所以他有预防败血症的功效。』

  3.*义大利药物学博士──富罗曼*说:『茶刺激神经系统,对于减少疲劳和增进肌肉的工作能力非常大 ,尤其是病后和精神沮丧的人,饮之极有帮助。他富有营养,但所含卡路里不多,故对体重过胖的人,也是理想的饮料。』

  4.*英国内科医学博士──阿伯涅替*说:『茶含有芳香油,可以消除口臭,溶解肉类中的脂肪。茶中还有不少灰质、碳水化合物、树脂、氮化合物、叶绿素等,都给与人体不少效用。』

  5.*日本静冈药剂大学教授──林荣一*说:『绿茶能预防高血压及心脏病。原因是绿茶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P,因为维他命P能够强化微血管,使微血管有韧性、不致硬化,所以有预防高血压的功效。另外,茶的主要成分咖啡碱,能够使冠状动脉松弛,故咖啡碱有预防狭心症的功效。又能松弛支气管的肌肉,故患气喘者,多喝茶可以减轻气喘的程度。茶有强心及利尿作用,能促进血液流通及尿、汗的排泄,故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饮茶最有益于 健康。』

  6.*德国人类食物研究所报告*记载说:『茶能增加工作效率,刺激性持久,不像酒精仅能兴奋于一时,而有加倍时间不愉快的副作用。』

  7.*美国医药界研究报告*摘要是:『绿茶有三大功效:(1)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打消睡意,有强心及利尿作用,能提高耐久力及记忆力。(2)单宁 :有收敛性,有整肠作用,且能与人体内有害的重金属(如锶、镉等)相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而消除其毒性,阻止血液的吸收。(3)维他命C:能防止坏血病,且可强化造血、解毒,强化骨骼组织及内脏的功能,又能消除疲劳;大量摄取绿茶中的维他命C,还有抗癌效力。

  8.*我国医药界研究报告*摘要是:『茶的功效足以裨益于人体健康的有十项:(1)帮助消化、增进食欲。(2)消除食物中的脂肪、胆固醇,故可防止动脉硬化。(3)除口臭、防蛀牙。(4)解渴、解酒。(5)治便秘。(6)减肥。(7)促进血液循环、振奋精神。(8)整肠、利尿。(9)茶中的单宁质,有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功效。(10)茶中的维他命C、P,有微妙的抗癌能力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成分(三):

  三.茶叶中保健成份及其功效简表:


成份 含量(乾物中) 生理作用
儿茶素类及其氧化缩合物 10~25% 抗氧化、抗突然变异、防癌、降低胆固醇、 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压上升、 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食物过敏、 肠内微生物相改善、消臭。
黄酮醇类 0.6~0.7% 微血管抵抗性增加、抗氧化降血压、除臭。
咖啡因 2~4% 中枢神经兴奋、提神、强心、利尿、抗喘息、代谢亢进。
杂链多醣类 约0.6% 抑制血糖上升(抗糖尿)。
维生素C 150~250mg % 抗坏血病、抗氧化、防癌。
维生素E 25~70mg% 抗氧化、防癌、抗不妊。
胡萝蔔素 13~29mg% 抗氧化、防癌、免疫力增强。
皂素 约0.1% (防癌、抗炎症)
氟 90~350ppm 预防蛀牙。
锌 30~75ppm 防止味觉异常、防止皮肤炎、防止免疫力低下。
硒 1.0~1.8ppm 抗氧化、防癌、防止心肌障害。
锰 400~2000ppm 抗氧化、酵素的辅因子、增强免疫力。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成分(四):

  四.茶叶中主要成份分析(资料来源──钟文训编译『茶健康法』)

  从研究中发现刚摘下来的茶叶,应该是含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水份和百分之二十五的固形物,现将固形物分析,可以发现含有好几种复杂的物质,主要成分如下:


成分 效能
咖啡因(布丁盐基类) *温和的兴奋作用
*可以增加耐久力
*可以增加记忆力
单宁类 *形成茶的颜色和涩味
*收敛作用
胺基酸 *造成茶叶的甘美之味  
叶绿素 叶红素、叶黄素
(黄碱素、花色素) *决定品种的差异
(愈高级的茶,含量愈多)
青叶酒精 *造成新茶的香味
维他命C *坏血病预防
*酒精、尼古丁的解毒
无机成分
(钾、磷酸、锰等) *保持血液呈弱碱
其他:包含碳水化合物、蜡质、树脂类、酵素等。  

  100公克中茶的成分:


种类 高级绿茶 普通绿茶
咖啡因 3.0g 2.4g
单宁 14.5g 14.6g
胺基酸 2.9g 1.0g
游离糖 2.7g 4.4g
灰质 5.4g 5.2g
维他命A 极少量 极少量
维他命B1 0.35mg 0.35mg
维他命B2 1.40mg 1.40mg
尼古丁酸 4mg 4mg
维他命C 400mg 250mg

  100ml茶的渗出液中,主要成分含量:

种类 高级绿茶 普通绿茶
咖啡因 56.9mg 38.5mg
单宁 157mg 94mg
维他命C 5.556mg 4.298mg

  备注:把各种类别的茶放入3公克,注入200ml的热水,三钟 后的渗出液体中,摄取100ml来调查。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