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用马蹄韵规则指导断句与改错?? 古人和今人写对联,只要借书法写出来的,不管是否上楹柱,皆不断句。过去出的一些联书,一般也是不断句的。而今加以标点重印,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方便。由于作者许多都是按马蹄韵来作对联的,如果标点者不懂马蹄韵,完全凭直感,盲目性很大,不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 不按马蹄韵写作的对联,比比皆是。给它们断句,一般无规律可循。按马蹄韵写作的对联,由于句脚安排有很强的规律性,句中平仄也很配套,这就有可能根据马蹄韵的规则来断句。不过,即使对那些符合马蹄韵的对联,怎样断句才合适,也应视情况而定。
?? 断句的方法是,从句脚看是否符合马蹄韵的规则,如果不符,则看是根本未按马蹄韵写,还是按马蹄韵写的而小有打破。若只是小有打破,再去寻找其打破的原因,针对情况加以改正。句中平仄有错者,只要句断好了,也容易检查出来。下面分四种情况进行叙述。
??1、句可断可不断者
?? 有的联句,可以分作两句,也可合为一句。不管是分是合,都合马蹄韵。对这样的联句,断与不断可以随意。如齐梅麓题江苏宜兴周处庙联,有的作每边四句断:
??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敌手;
?? ● ○ ○ ●
??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 ○ ●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的规则。
?? 有的又作每边三句断:
?? 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敌手;
?? ○ ○ ●
?? 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
?? ● ● ○
?? 这样断句,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也符合马蹄韵的规则。
?? 又曾广照题南京莫愁湖光华亭联,有的作每边六句断:
??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
?? ○ ● ● ○ ○
??燕息能留千古迹。
?? ●
??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
?? ● ○ ○ ● ●
??莺花犹是六朝春。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则。
?? 有的又作每边五句断:
??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 ● ● ○ ○ ●
??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 ○ ○ ● ● ○
?? 这样断句,句脚平仄合马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则。
?? 周处庙联和光华亭联,两句合为一句之后,语意都很连贯。但由于联句变得比较长,念读时中间仍需作节奏性停顿,其停顿的地方,仍在原断句的地方。因此,断开比不断开要好。但是无论是分是合,对句中平仄皆无影响。
?? 并列词语,也有断开的和不断开的。如果并列项不太多,中间不断开者,其合马蹄韵规则会显得更加明显。对比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
?? 这副对联每边两句,句脚合马蹄韵“平仄,仄平”的规则。但首句中间加进两个顿号将并列成份点开,联句的数量就有点搅杂。再看: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
?? 首句中的两个顿号去掉了,读起来更顺畅,其句脚合马蹄韵每边二句的平仄特点,一目了然。
?? 并列词语每项只有一个字的,这一点更为突出。陶行知先生题上海育才学校联,有人作如是断:
??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
?? 这副对联每边一句,并列的词语有六个,中间用了五个顿号。若按此种断句方式来念读,前五个并列成分之后,都要作一短暂的停顿,这样不仅看起来搅扰,读起来不顺畅,甚至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再看:
??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
?? 把首句的五个顿号去掉,其句脚之合马蹄韵每边一句的规则,眉目很清楚,读起来也一气贯通了。
?? 如果并列的词语太多,即使并列的项多为单个字,中间不作小的停顿,一口气念不下来,则尽管看起来有些搅杂,中间也只能用标点断开。如北京安徽会馆戏台联,每边两句,首句并列成份皆达十三个之多,出于无奈,就只好这样断:
?? 安、庐、凤、颖、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 ○ ●
??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 ● ○
?? 有人建议对联中个别词语略加换位,作如下断句:
?? 安庐凤颖,徽宁池太,广六泗滁和,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 ● ● ○ ○ ●
?? 金石竹丝,土革木匏,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 ○ ○ ● ● ○
?? 这样处理,自然既便于标点,又合马蹄韵每边五句的规则。但这又与修改联系在一起了,下文还会来谈这个问题。
??2、句必须点断者?? 所谓句必须点断者,就是指不断句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就应当坚决点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语,用在这里也合适。如某人挽女婿联,有人作如下断句者:
?? 富贵等浮云,卅余年鹏抟豹变终成幻想。一抔土埋没了热心肠。杜鹃啼血天地空,
?? ○ ● ○ ○
??谁教尔英雄气短!
?? ●
?? 光阴如过客,廿八日鹤驭鸾骖顿赴仙乡。未亡人诉不尽真愁苦,黄鹄悲歌鬼神泣,
?? ● ○ ● ●
??徒使我儿女情长。
?? ○
?? 这副对联,上联之“鹏抟豹变终成幻想”虽然都是说明“卅余年”的,但这样作一句,“变”字的句脚地位便没去了。下联之“鹤驭鸾骖顿赴仙乡”虽然都是说明“廿八日”的,但这样作一句,“骖”字的句脚地位也没去了。结果,全联句脚平仄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打破了马蹄韵的规则。
??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 富贵等浮云,卅余年鹏抟豹变,终成幻想,一抔土埋没了热心肠。杜鹃啼血天地空,
?? ○ ● ● ○ ○
??谁教尔英雄气短!
?? ●
?? 光阴如过客,廿八日鹤驭鸾骖,顿赴仙乡。未亡人诉不尽真愁苦,黄鹄悲歌鬼神泣,
?? ● ○ ○ ● ●
??徒使我儿女情长。
?? ○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与每边六句的马蹄韵规则相符。
?? 又薛瑞璜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联:
??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称
?? ○ ● ○ ○
??达者?
?? ●
??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其
?? ● ○ ● ●
??道乎!
?? ○
?? 这副对联,上联之“终无尽期”是陈述“酷爱一江风月”的,二者似乎可以作一句而不断开。但这样“月”字的句脚地位便没有了。下联的“且登绝顶”表示“要开拓万古心胸”的结果,二者似乎也可以作一句而不断开,但这样“胸”字的句脚地位也没有了。结果,全联句脚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打破了马蹄韵的规则。
??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 什么为功名,什么为富贵,惟酷爱一江风月,终无尽期。苍茫蛮触苦纷争,东坡而后谁
?? ○ ● ● ○ ○
??称达者?
?? ●
?? 何必有诗赋,何必有酒鱼,要开拓万古心胸,且登绝顶。俯仰乾坤皆戏剧,赤壁之游见
?? ● ○ ○ ● ●
??其道乎?
?? ○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便合每边六句的马蹄韵规则。
??3、句不能点断者?? 所谓句不能点断者,是指点断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的情形。碰到这种情形,就不能点断。如四川仁寿艳阳洞联,有人作如是断:
?? 持螯,持酒,蓬莱到处即神仙。张天师奥术难求,洞府徒劳窥偶像。
?? ○ ● ○ ○ ●
?? 学画,学书,草莽生涯原翰墨。文刺史残碑安在,山隈空白溯乡贤。
?? ● ○ ● ● ○
?? 这副对联,每边断作五句。上联句脚为“平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仄仄平”,不合马路韵规则。所以如此,在于把句首不当断开的两个并列成份断开了。
?? 正确的断法应当是:
?? 持螯持酒,蓬莱到处即神仙。张天师奥术难求,洞府徒劳窥偶像。
?? ● ○ ○ ●
?? 学画学书,草莽生涯原翰墨。文刺史残碑安在,山隈空自溯乡贤。
?? ○ ●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便符合每边四句的马蹄韵规则。
?? 又河南登封县嵩阳书院联,有人作如下断句:
??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 ○ ○ ○ ●
??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 ○ ● ● ○
?? 这副对联,每边断作四句。虽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与马蹄韵相合,但上联句脚为“平平平仄”,却与马蹄韵相违。
?? 正确的断句应当如此:
??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 ○ ○ ●
??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缠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 ● ● ○
?? 这样断句,全联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就符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了。
?? 有一种情形应当注意,就是有的对联,单从句脚上看,其中的某一句不断开合马蹄韵,断开也合,似乎可断可不断。但从内容上看,就不能断句了。蒋仕铨题扬州梅花岭史(可法)忠正公祠联,其首句的断法就有分歧。
?? 一种断法为每边三句:
??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 ○ ●
??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 ● ● ○
?? 另一种断法为每边四句:
??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 ● ○ ○ ●
??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 ○ ● ● ○
?? 断为三句者,上联句脚为“平平仄”,下联句脚为“仄仄平”。断为四句者,上联句脚为“仄平平仄”,下联句脚为“平仄仄平”。两种断句都合马蹄韵规则。若按前一种断法,首句就当理解为与社稷共存亡的只有扬州,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嘉定也是。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同一年即1645年发生的。这样,前一种断句尽管合马蹄韵,也不合适了。而扬州的“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即史可法的祠墓和精神,这一点却为嘉定所无。所以后一种断句是可取的。有的书将“伴收”作“伴取”,可能是“取”字的草书与“收”字相近所误,但“取”字不妥,违反马蹄韵句中平仄运用规则。
?? 还有一种情形也应当注意,就是有的联句本来断开就会打破马蹄韵规则,但因其句子太长,一口气读下去比较费力,只好在中间适当的位置断开一下。顾复初题成都望江楼联即是一例。这副对联本当这样断句:
??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 ○ ●
??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 ● ● ○
?? 这样断句,句脚为“平平仄,仄仄平”,符合每边三句的马蹄韵规则。但中间一句较长,人们一般都作四句断:
??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 ○ ●
?? 锦城通咫足,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 ● ● ○
?? 这样断句,如果把上联的“涛”字和下联的“管”字句脚平仄亦标出,全联句脚为“平仄平仄,仄仄仄平”,马蹄韵就打破了。这副对联,只能够按三句理解,而把“涛”字与“管”字后的停顿视为权宜处置,此两句的句脚平仄也忽略不计。如果一定要计,则上下联首句必须单独作一段,全联作段合式看待。但这样因“涛”与“管”后语势上不大停得住,毕竟有些牵强。
?? 因句子长而于中间作权宜性断句的对联,时或有见,断出的联句,其句脚都可以像“涛”、“管”这样处理。
??4、改错[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5 18:09: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