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763阅读
  • 1回复

[转帖]对联学习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楼层直达
级别: 贵宾
发帖
1962
对联学习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作者:大道不空)

    学联数载,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之中也遇到过不少问题,这里对遇到的这些问题做个小结,并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一 有关联韵和联律

    这个问题我其实已说过好几次了,意为上,律次之。但律次之是有前提的,是应该尊重联律的要求,不能不管联律的要求而随意为之;当然更不能因为不合律而勉强改动好的原句,这叫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二 有关新韵旧韵之争

    我以为这个问题没啥好争的,时代不同了,语言自然也应发展前进,哪有老沉浸于过去、不知变迁进步的道理?何况古韵现在读来早就别扭万分,又不符合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所以当以新韵为先。不过古韵也不宜完全不理会,毕竟这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对学习古代的一些诗词、对联、文章什么的还是极有帮助,做人不应忘本,爱国不能忘祖,所以古韵也应有所了解,尤其对有志于学习传统文学的人来说。

    三 有关合掌

    合掌这个说法的提出,不知始于什么时代,原意是叫大家学会变化,不要把上下两个对仗句弄得一个模样。不过现在合掌的说法用得似乎有些过了,上联出了华夏,下联就不能用神州;上联说了寂寞,下联就不应再说孤独。我以为这并不合理,因为很多对仗句所要描述的本就是同一件事物,凭啥不可以用类似或者同样的字词去修饰?当然我也不是全盘否定合掌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同义可以出现,但应该在上下联中,用不同的笔触、风格或者角度等去描述,这样便可避免了合掌的出现。

    试举两例。其一:沉沉挂念心难舍,脉脉情牵忆怎休?此联就该算合掌之句。其二:心怀缱绻已着意,梦盼缠绵难诉情。

    前联说相思之初,重点在已着意三字;后者说相思之后,重点在难诉情三字。二者说的皆是相思的深切,但角度和力度都有所不同,是以不应视为合掌之句。合掌应该是从整体去看,而不只是局限在某字某词之。切记!

   四 有关流水对、无情对、错综对等特殊对联句式

   流水对可取,上下联一气呵成,非常有气势,是以不但可取,而且应该鼓励提倡,多作流水联。

   无情对游戏味道太重,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可以做为调剂,但不宜提倡,更不应滥用,否则对提高对联水平不但无益处,更有危害之嫌。
   错综对不可取。我以为错综对、联中自对等的说法,都是出于一种为圣者讳的心态,最初是因为某位大学者(或者什么身份地位高的人)出现了对仗不工整的情况,后来评论者不敢妄下批评,遂想出错综对等说法替其圆满,但也就旁证了此对并不工整,是以我觉得,不工整就是不工整,什么错综对、自对的说法皆不可取,这样会误导他人,形成不良循环。可以适当宽对,但不能把什么错综对、自对等说法当做对仗不工整的借口。

    五 有关机巧联

    机巧联彰显才思智慧,可取;但也不宜滥用,挖空心思来为难他人的这种心态,在学联中是不可取的;机巧的存在,其真意应在于提高联的内涵和趣味性,而决不是让人难堪、心里不爽。机巧贵在自然,贵在巧妙。机巧种类繁多,但真正好的机巧联其实机巧藏在隐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很多上佳的意境联,看似简单,如果细一分析,却非常难对,这就是无形的机巧,此乃机巧联甚至说所有对联之上品,非寻常机巧之联能比。

    六 有关对联学习的态度

    对联并不简单,要学的知识实在太多,就象我自己,虽然已经号称“大师”级别的“权威人士”,但真弄起联来,还常常有力犹不逮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对联的涉及内容实在太广,真个是学无止境。由此可见,对联的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虽有点捷径可走,但想一步登天,绝无可能。有些人学了一点皮毛,就以为都知道了,听不进人家的一点批评意见,这样自得自满,只怕是不太好。还有些人,自己水平并不怎样,却喜欢对他人之联说长道短,其实说的对错倒不是太重要,但点评时的语气却一定要注意,如果自觉没什么把握的话,切勿用武断的语气去批评甚至嘲讽辱骂。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另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是过于谦恭甚至自卑,总觉得对联太难,自己只怕难以学得精深。这个其实也未必,只要掌握好学习方法,再加上勤劳刻苦的练习,想来多半也是可以学好的。

    七 有关对联学习的方法

     这里要说的东西就太多了,我写过《学联九法》、《楹联大道》、《对联细节推敲》等许多帖子,说的基本上都是对联学习的方法,无须赘言,有兴趣的不妨去翻来看看。这里补充二点。

    其一:对联若要学好,就得多加思考,有些人拜了老师,往往就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遇到难题,就想找老师帮忙,或求老师对句出联,或找老师帮着修改,初学者这么做那倒是无妨,因为什么都不懂嘛;但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再这样做就不太好,应该做的是先思考——周详而细致地思考,自己修改后才拿去让老师看看,有没有补充说明的。如果自己不去思考,什么都找老师帮忙,那自己又如何能得到尽快地提高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学联不但要看勤奋,也需要一定的天资,老师的天分说不定还及不上你,总有一天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难道这时还去找比不上你的老师去帮着写联?

    其二:眼光虽有高下,情况各有不同。也许老师的水平确实很高,可是高手也有失误的时候,有可能是因为评联不细致,也有可能是出于不知情的原因,老师有时也会说得不正确,所以不宜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自己要有批评和怀疑的勇气。所以我曾提倡多参与评联,评得好坏无所谓,但要注意语气,更要注意分析得是否细致周详,如果看都没看清,就最好别去妄下评论。评他人联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更要自评,自评的要求还可以更严格些,若要学好学精,严格点总不会错的。

    八 几个特殊字词的使用或对应

    对联中有几个字的出现是很多的,但因为其比较特殊,是以需要仔细分析。

    一。一这个字变化极为丰富,读音也多变,可平可仄,因而难以对应工整,一般说来,一除了可以用数词来对以外,独、双、多等副词或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对仗它,有时还可以用动词来对应。

    之。都说对联不能出现重字(特意重复例外),但这个之字我以为不必计算在这规矩之内,这个字实在有些特殊,它的意思可以算做“的”,不过的这个字过于现代和口语化,用在对联中并不好看,所以很多情况下,之字应该允许重复使用的。

    轻声字。轻声字到底算平算仄?这个不宜一概而论,但通常情况下,有个比较常见的方法,即按轻声字的本来读音来确定平仄。
不字的读音。按普通话标准,不字在一般情况下为仄声,但若用在四声字前,则应读成阳平之音,比如这句:相见不如不见,后边的两个不字前仄后平。(注意一下,这里说的发阳平之音指的是前后两字应能组成一个词,才如此发音,如果不和后边的四声字并不算词,而是单独使用的,那不字还应该算仄声字。比如刚才说到过的“不字”,这里的不仍是去声字,为仄。)另外,一、八两字本为阴平,但在四声字前也是发成阳平之音,如一再、八戒等;再:“一”如果用在词中,很多情况下都发仄声,如:一般、一些、一时、一起等。

    这里说到的东西,有些是老生常谈,有些当还有些新意,但所说到的只是我遇到过的一些问题,还有些问题或者比较罕见,我一时想不起来,所以没有提到;又或者我根本就没遇见过,自然更没法提出。如果大家在学联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的话,不妨在这提出来,我能答的话,就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答不上,总有人能代为解答的,大家一起看看,我也长点知识,开阔眼界。
明月何曾知世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
发帖
598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1-26
恩,值得一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