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余嘗夜覧蔣平伯《秋燈瑣憶》。初覺可人,閱為棄寢。及宵半過。涼風出檐,月收簾纖。書觀既深。悲抑靈臺。無復始欣。已而三更。蕉葉瀟瀟。思諸瑣文。並近心緒。因生立意。余且不欲悲使文。字故溫柔。是以命曰:"暖簟春憶"。
(本不思書於茲,奈人謂余懶疾。且為答矣。)
壹
去歲暮春時節,余會暖暖於故群。壹言因隙。嘻笑譏罵。遂少年性誌也。今每追晞,時自哂之。偶有片言未遁與流光者,檢點共憶之:“千裏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此夕恍惚於斯言,蓋悲經年過也。人不復矣。
(時約壬辰,少不諳事,然所幸者,死生師友得之易也.)
貳
余所慚者莫過於未窺途在詩也。自初涉斯道,逮至今已年余。然性既駑弊,弊而不學,學而非奮,奮而未久,久以積惑,惑極棄習。喝憊懶乃至於斯焉!若是誠愧於往聖至先之道也。始信範鈕詩雲:“丘也仁之至,不可濟蒼生。”所言未虛也。
(每所重讀,無不深愧矣。)
叁
余每覽珠玉詞雲:“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壹半。”未嘗不悲及中來。始未解其由。既而錯意於小狼,險至分飛。乃悟其悲之深也,憾之重也,淒之至也。是以深宵不知寐,沽酒以治愁,催思發夢。然壹夜三驚。未嘗不淚濕枕衾,汗發峽衫。故詩雲:“終不可脫也。”幸而峰回路轉,時所賦曰:“他年共賞桃花日,只恐同行是路人。”顧貽笑也。
(顧貽笑也。)
肆
余嘗聞稷下之名,即徂。間遇壹殊人。其名曰:“閽者。”始不明所意。既而閽者詢余詩詞,因以相師,遂擇言問之曰:“名莫有所旨?”對曰:“無旨。”雖然。終不信可。逮至三巡,復詢其意。告余曰:“閽者,門叟也。”余哂之,佯言曰:“何以吾子善欺耶?”對曰:“實由中也。”猶非信,終不堪三詢。是以呼之必叟也。
(其亦師友,他年若逢甚處,之子三百杯。)
伍
去年初夏。余見納雅聯。薄才呈效,小唐因識。已而雅聯分析。交疏日久。逮至秋歸。復遇諸文軒。日益融融。談笑宴宴。特名群寵。至若翰林隨往,桃山與共,乃有年矣。 夫今雅聯既故,文軒析久,桃山數崩,翰林稍隱。俄瞬有思,往往不勝賓朋寥落之感。遽呼小唐,依然左右。 余嘗自維待子莫非殊?知子莫非深?何以吾子待吾致忱耶?盡中耶?噫希。蓋誠也。興感之余,悵然而已矣。
(所諾漢裳他日遺,譬如君我著流芳。)
陆
桃山者,余於壬辰年陽月戲立。衣嗣二人。未預來事。年少意氣所為藉。嘗有思故,但為幸也。
二人者。長曰紅妝,解氏女兒。姿清質玄。氣誌靈淵。常自許曰:“江山諸棠無味,獨我西府香絕。”余以為憐。嘗顧人指其言曰:“爭如我解語花。”後入余門。則取學名。姓從顧氏,名曰長安。是以余慣使長安喚之。
幼曰洛書。年未及筓。先長而識。心類百靈,春鳴雨谷。性若水仙,彼岸遺珠。長安知趣。名特知曉。從之顧姓。然余慣呼小洛以示親。余向好花。尤殢春桃。甲午孟春。余事繁而忘赴花期。間觀知曉字簽。謹余花事。為心甚動。退思余情。向薄無厚。雖捫膺暗省,終愧其於衷。每及此疚,愈緊中也。返於知曉。始感初心久守之恩。顧不負矣。
余跡歲月者淺,跡人者愈淺。性故遂茲。然二人於我者。顧氏長安、知曉。生之銘也。
(重回首、怕浮雲蔽日,不見長安。)
柒
余向好儒。即經為觀。時有得者。這聞曰:“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每之慨然如悟己。間遂應制,篇始為序。
春序喝於人狀,彩筆還事清明。譬若虹風照谷,周旋山海流炁。復如長雲赴崖,進退蓬萊密雨。總領百草爛折,管帶名花生掬。玉樓薰風欲滿,青衣涵冷憑拘。木搖光撥反正,山座葉離嗟籲。海天茫茫待己,蕉鹿斑斑列魚。恍送秋水淩波,終覺庭花被書。掩春屏,著深衣,探花微。令令十二夭桃吹,糾糾壹各擁酒非。待豈明人在誌,守於獨心未追。便采蘋於洲諸,整浴衣更春海。曩問對,今右銘,故相委。
(賢哉,回也。樂哉,點也。)
捌
癸巳冬末,余請蔔於下元子。本筮長安。字爻見缺。始兆因誤。後復取核。重詢於斯。間告諸小榭。兼實其字。並求羽士。
翌日下元子訪余。並解昔問。謂余曰:“小榭元亨。命制華蓋。氣拘在身。若應乎天而時行,其秀則溢。雖不泄,亦無礙也。”余聞猶喜,復拜而退。告諸小榭。其佯定曰:“吾年既長,猶非應卦,所讖必失也。”余哂而已。終難言破。
余識小榭日既遠。交憑全中。所以忘年。其近備試於博。即書日長。疏言約久。亦感忽忽。但欲少留且祝。代文表意。字淺疚中。且望遲嫌。
(余住他城常憶卿言曰:“吾實乃汝之軋犖山也。”)
是我自己发还是你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