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那扇窗、笑过红尘:
俺原打算每期活动只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来本人学识有限,二来也无更多精力。此问答帖只是为初学者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韵书、词谱类的相关工具。未曾想、开门碰到骑鲸客,没奈何,回头赶紧乱翻书。。。。。。
问:《忆江南》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如何确定韵部?
答:第一个问题属于本期话题,这里就不作重复论述。
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韵部?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
想要表达的感情和选用韵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俺想还得从四声说起。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曲律》卷二《论平仄》第五
盖五声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曲律》卷二《论阴阳》第六
词韵是平声和入声独用,上声和去声同用。按词林正韵分为平上去十四部、入声五部。各韵部适合表现不同的情感,基本遵循“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的基本法则来灵活运用。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方诸馆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问:绝句、律诗和词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个问题提得更太大哈,村夫有点招架不住了,只得硬着头皮先凑上几句,抛砖引玉,还请其它诗友不吝指正。
一、律诗、绝句又称近体诗。就表现的题材而言,近体诗句式整齐、通押平韵且一韵到底、除首句入韵外一般是隔句押韵、平仄安排遵循粘对原则、声律谐婉。故而近体诗只需通过选择合适的韵部,便可以表达出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情绪;词则句式参差、平仄皆可入韵、韵脚时疏时密、平仄时粘时对、声韵错综复杂、各个不同的词牌声律、气脉皆有所不同。故而填词时,忧乐不同的情绪,除了需要选择韵部之外,更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词牌。
二、 词和近体诗一样,同样讲究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但在表现风格上,词与近体诗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将近体诗比作剑,一招一式堂堂正正;那么词可比作刀,既可刻画出庖丁解牛的细腻小巧,也可挥洒出力劈华山的磅礴气势。
三、 词和近体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古人云:诗庄词媚。此论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诗和词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句式而言,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词常见的句式便有二至九言不等,一字豆及十一言句者也时有出现。遣词造句要比近体诗方便灵活得多;以韵脚而言,近体诗二句一联,隔句押韵,词则时疏时密,密时每句押韵,更适合表达急促的情绪;所以词相较于近体诗来说,有更多的口语化和生活气息,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以上答复或有疏漏谬误之处,敬请各位诗友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