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3076阅读
  • 23回复

诗社第一期活动问答帖

楼层直达
级别: 贵宾
发帖
102
— 本帖被 西门吹雪 从 裁云社 移动到本区(2009-12-26) —
 

                    诗社第一期活动问答帖



鉴于诗社新近成立,各位诗友可能各有所长,特开此问答帖,互通有无。


 


不懂就问——您的提问是替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


知无不言——将您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您的经验最少能有百分之一百的增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19:47:05编辑过]
级别: 职业侠客
发帖
23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31
支持大哥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9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01
偶不懂滴可多呢,
级别: 蝙蝠侠
发帖
68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01

看了一下诗社成员的名单,虽然都在一个山庄,对联的掌握程度就大体了解,对于词,我自己是初学。其他人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只知道山庄是块藏龙卧虎之地。还是请村长讲解一下初学者应该注意和应该掌握的一些问题吧~


提问:


当心里有了提笔的欲望,如何把自己的立意通过词这种文体表达出来?比如,就拿《忆江南》这个词牌来说,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如何确定韵部?韵部的不同会对意境的表达有什么影响?平时玩绝句比较多些,绝句,律诗,词,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村长最好举例说一下~


先来杯茶,坐下来慢慢看~

级别: 分栏版主
发帖
42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01

窗子提的很好,俺也想知道这些。

级别: 贵宾
发帖
10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01
 

回复那扇窗、笑过红尘:


 


     俺原打算每期活动只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来本人学识有限,二来也无更多精力。此问答帖只是为初学者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韵书、词谱类的相关工具。未曾想、开门碰到骑鲸客,没奈何,回头赶紧乱翻书。。。。。。


问:《忆江南》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如何确定韵部?


答:第一个问题属于本期话题,这里就不作重复论述。


      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韵部?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


      想要表达的感情和选用韵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俺想还得从四声说起。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曲律》卷二《论平仄》第五


盖五声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曲律》卷二《论阴阳》第六


      词韵是平声和入声独用,上声和去声同用。按词林正韵分为平上去十四部、入声五部。各韵部适合表现不同的情感,基本遵循“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的基本法则来灵活运用。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方诸馆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问:绝句、律诗和词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个问题提得更太大哈,村夫有点招架不住了,只得硬着头皮先凑上几句,抛砖引玉,还请其它诗友不吝指正。


      一、律诗、绝句又称近体诗。就表现的题材而言,近体诗句式整齐、通押平韵且一韵到底、除首句入韵外一般是隔句押韵、平仄安排遵循粘对原则、声律谐婉。故而近体诗只需通过选择合适的韵部,便可以表达出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情绪;词则句式参差、平仄皆可入韵、韵脚时疏时密、平仄时粘时对、声韵错综复杂、各个不同的词牌声律、气脉皆有所不同。故而填词时,忧乐不同的情绪,除了需要选择韵部之外,更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词牌。


     二、 词和近体诗一样,同样讲究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但在表现风格上,词与近体诗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将近体诗比作剑,一招一式堂堂正正;那么词可比作刀,既可刻画出庖丁解牛的细腻小巧,也可挥洒出力劈华山的磅礴气势。


     三、 词和近体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古人云:诗庄词媚。此论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诗和词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句式而言,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词常见的句式便有二至九言不等,一字豆及十一言句者也时有出现。遣词造句要比近体诗方便灵活得多;以韵脚而言,近体诗二句一联,隔句押韵,词则时疏时密,密时每句押韵,更适合表达急促的情绪;所以词相较于近体诗来说,有更多的口语化和生活气息,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以上答复或有疏漏谬误之处,敬请各位诗友批评指正。谢谢。

级别: 蝙蝠侠
发帖
68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1-01

本魔发飙滴时候,绝对是气势磅礴,写东西滴时候,绝对是细腻小巧···典型滴分裂人格·


谁不明白滴赶紧烤,烤糊一个是一个,这会不烤,过期不侯

级别: 侠客
发帖
12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1-01

弱弱地提个意见:为什么有时候,心头千头万绪,万种情绪皆想急于表达在笔下,却又要去找韵部,看词谱,感觉把那种当时的激情全部淹没了....


难道我们先学词的人要先背词谱吗?


 

蝴蝶剑。。。
级别: 侠客
发帖
12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1-01

还有,听人说,单遍和双调,不知道何为?


请解答一下,好不?


上茶.....


俺是初学,不好意思

蝴蝶剑。。。
级别: 贵宾
发帖
10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1-01
以下是引用林婉在2009-11-1 22:20:20的发言:

弱弱地提个意见:为什么有时候,心头千头万绪,万种情绪皆想急于表达在笔下,却又要去找韵部,看词谱,感觉把那种当时的激情全部淹没了....


难道我们先学词的人要先背词谱吗?


 


词谱和韵书一样,属于工具书一类,大可不必去背。但凡学诗学词,多读古贤之作是免不了的,在读的过程中,不就熟悉了词谱么?据俺所知,当今通行的词谱也是通过对大量的宋人作品进行校对,某处例用平则平,某处例用仄则仄,某处时平时仄则为通。所谓谱其实就是规律,是通过统计和归纳出来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倚声填词,恐怕只是音乐家的事情了。有那水平,不用词谱,也能自度曲哈~~~


 


握手林婉,祝快乐~~~

级别: 贵宾
发帖
10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1-01
以下是引用林婉在2009-11-1 22:25:30的发言:

还有,听人说,单遍和双调,不知道何为?


请解答一下,好不?


上茶.....


俺是初学,不好意思


双调是元、明以来对两叠词(小令)习惯的称呼,其实是不正确的。宋时有重头小令的说法。


单遍好比一首曲子唱一遍,双调则是重复再唱一遍,句数字数平仄韵位和第一遍完全一样。

级别: 侠客
发帖
12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1-02

谢谢村夫指教


 

蝴蝶剑。。。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94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1-02
双调就是吕调?
级别: 贵宾
发帖
102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1-02
以下是引用褰裳在2009-11-2 9:27:57的发言:
双调就是吕调?

 


回复褰裳:




     中国传统音律中的“音”分为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成语五音不全指的便是这五音。后来又增加了变徵和变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音阶,大致和现代的简谱差不多。音律中的“律”则分为阴六律、阳六律共十二律,阴阳六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律制,古乐的十二调。十二调是按照乐音的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合。合称为十二律。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阴律。七音与十二律合成可得八十四宫调,古人实际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宫调。燕乐只用了二十八调,这是因为燕乐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而已(也就是四个律)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吕调”(包括仙吕调、南吕调、中吕调)属于音乐的范围,和曲子的节奏快慢、悲欢情绪有关,而和填唱几叠无关。俺听说福门的黄伟喜欢研究这个,个人对此不置可否,但认为这些东西和俺们现在学习填词毫无关系,希望褰裳朋友多多体会。

级别: 蝙蝠侠
发帖
68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11-02
很久不说一个字,今天破例一下——靠!!以后任何人别在本魔面前提他妈的狗屎XX,喜欢挑战本魔魔性滴,尽管放马过来!!此话只针对那两个字,不针对村长此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