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捣几句废话当作欢迎词
各位诗友们好,非常感谢大家积极响应俺的这个招集帖,同时也祝贺裁云诗社顺利迈出了第一步。谢谢。俺学写诗词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一直没有正经八百的作过系统的训练。记得初学那会,像个盗墓贼似的,整天泡在网络上挖掘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帖子,东一锄,西一锄的,一鳞半爪偷得一些东西,然后再慢慢体会咀嚼。在网络上有幸结识喜欢诗词的朋友,也引为师友,在本诗社中便有那扇窗、风向西吹、梅花开未三位诗友就曾给予过俺很多帮助,使俺受益匪浅。因此,趁此机会除了感谢以外,还想申明一下,俺对诗词的理解绝大多属于拿来主义的东西,是无数前辈感悟出来的心得,俺只是拿过来使用而已,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中难免有谬误之处,请大家在交流的同时,注意甄别。
俺曾有过一段时间陷入一个苦恼的问题中:俺学写诗词到底为的是啥?诗词对于俺到底有啥作用?难道仅仅是用来吟风弄月、自命风流以期搏得美人一顾么?
古人云:诗言志。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国韵文学导源于《诗》三百零五篇。当春秋之时,赋诗言志之事盛行于朝聘盟会之间,贵族子弟皆以《诗》为必修之课程。当然,这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说的话,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诗词所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人的做人应具有的高贵品格,我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要承传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其价值倾向,无疑应该是否定低级而宏扬高级,否定丑恶而颂扬美好,否定卑劣而礼赞高尚;否定庸俗而倡导高雅。”因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旨趣就是走向高贵和高雅。如同科学和自由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一样,高贵和高雅也是人类永远心仪的生存佳境。否定这一点,那就是自甘堕落。”是故,诗是生活的态度,也是生活的状态。丰子恺先生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俺虽然还没有达到尊荣富贵的程度,却很很有兴趣攀上二楼瞧一瞧风景。
二楼的风景远没有一楼那么直观,那么实在。看不见、摸不着——或者说看不清、握不住——眼里所看到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本质,须得用心去体会。余音远在词章外,感悟缘于生活中。一切文学的素材皆来自生活,而生活太琐碎,需要我们去观察、去捕捉那经典一瞬;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但绝不是复制现实生活,需要我们去凝炼、去思考、去总结。前两天读到某网友一联“陈酒斟来香渐淡,清烟燃到指微疼。”深得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味道。聊聊数字,阅后令人遐思无限。所以俺认为,学诗之人,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学会用诗人的胸怀去拥抱世界,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诗句。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辞,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时尚有变迁,朝代有更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各领风骚几百年。裁云诗社以“词”为主题,没有别的意思,仅仅是个人偏好而已。希望借此机会结识更多好朋友,分享更多的快乐。
谨以此帖祝裁云诗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并与各位诗友共勉。
村夫
09年10月31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 13:33: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