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
一轮月,从古吟到今。骚客从不厌倦,幽人还在兴叹。山之顶,孤独清寒,那是冰魄,水之上,恬然静谧,那是弦魂。天地同浸一色,万物俱寂籁。沉睡?思索?等待?亿万年的梦不算长啊。
“月也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没有人能回答,这已不单是小儿女的情话。长空浮云或许能知,然而浮云行去,旧踪无觅。月,依然是清守佳人。凡人多情,良善,想象出广寒凄清,素娥有泪。李笠翁却说:月本阴精,岂有羿妻曾窃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说: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寒气逼人,怔忡的人见了就会生病。我认为,月本无心,有心的是人。月只是长寿而不可知者,尘间过客才会膜拜,才会仰望着,把人所不及的理想,求诸于它来实现。当然,实现不了,徒有寄兴。
看惯了潮起潮落,更不惊于朝代的兴衰更迭,更何况区区生命的消长,灭亡。正如看流水而去,风沙掠过,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已。所以,月,应是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很美的事物。是事物当为人用,苏子两度游赤壁,赋得千古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如此说来,凭你是谁,帝子强盗谁也不能多掳夺一丝一毫。高古之人,孔子庄子,谁又能多得一分?李白才一樽,东坡就两赋。曹操也只是猜想:日月之行,星汉灿烂,皆若出沧海。
的确,海与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怎么能唤得来潮汐。
自然界有潮汐,人心里也有。每当十五,总会有人在翘首。天涯争教两处看,家乡庭院里看见的这一轮,正是玉门关外那一轮。羁客酒盅里浓浓的相思,满满的豪情,约来边雁捎书。佳人玉臂轻寒,琴丝温润。一举头间,已是千古。永远在轻轻呼唤:归来,归来。继而又听到一声声无奈的叹息:归去吧,归去吧,莫教美人迟暮了。北斗阑干,是夜越吟苦。天街风好,琼瑶满地,却叫半山的几杵疏钟敲碎了。
几时心闲,看得一溪花月,有你作伴。声影相随,琴筝扶醉。庭梧不再栖鸦,月便当真是美好的了。
是夜中秋,我来看月。我只是一个很平凡很平凡的人,看见的只是圆圆满满的月轮,怕什么呢,没有蛊惑,没有看到里面的娑婆树。半世已过,犹如近邻,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邀来饮一杯,说说心事总还是可以的。不能比诗人,只是两老翁互不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