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林宛瑜虽然出身名门,但其父亲却是出生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偏远小山村里的穷苦人家,山村虽小,却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那里民风朴实,夜不闭户,一片祥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别是环绕村傍的一条小河常年清澈见底,经常能看见巴掌大小的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尤其是夏天小河则成了孩子们玩乐的天堂,三五个孩子赤裸着在小河里喜戏玩耍。山村虽小却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都有封官加爵的文人出现,因此学风很盛。村里的人家再穷也会让孩子们上学读书,林宛瑜的父亲家更不例外,虽然上学的路爬坡上坎,蜿蜒曲折,不管是夏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其父从未间断学业,非常好学,什么书都爱看,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同村人家里的书都被他借来看过,还经常去乡上干部和学校老师家里借书。在那个什么都需要靠山的年代,他也只能读到初中毕业,自学高中的课程,直至遇到林宛瑜的母亲下乡到他们村当知青。
林宛瑜的母亲出生于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银行世家,祖上三代都开银行,其祖父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意中结识并保护了一个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并为共产党积极抗日的行为所感动,自此一直积极抗日,全心全力地支援共产党直到全国解放,被共产党封为开明绅士。但祖父的这些贡献并没有逃脱林母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命运,仍然被当知青下放到了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偏远山村,正是因为这样才认识了林宛瑜的父亲,被他的帅气、淳朴、善良、执着、和积极向上的品行所打动,而林宛瑜的父亲也因其母亲的美丽、高贵、端庄、贤娴所吸引。林母一个娇滴滴的大小姐到落后的山村里跟村民一起劳作,那孤独无奈之感可想而知,初到山村之时,得到林父无微不至的照顾,俩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惜再到相爱。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林母积极鼓励其父亲参加高考,还说若未考中那个国际化大城市就不返城,誓与其一起在农村同甘共苦一辈子。有了这样的鞭策与激励,林父自然是不愿意林母在农村受苦,拼了命地学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到了林母所在城市的一所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