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蹄韵的由来和发展?? 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按此,则马蹄韵的产生,当在唐代。但是进一步考察的结果,我们发现,马蹄韵的源还在唐代以前。
??1、沈约的声律理论已为马蹄韵的萌生奠定了基础??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沈约)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古代之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宫商声大而不尖,徵羽声细而尖。用在诗文声律上,宫即宫商,亦即浮声,指平声,羽即徵羽,亦即切响,指仄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平仄必须交替使用。沈约认为:“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可见平仄交替使用,在诗文中是何等重要。
??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中,进一步阐发了沈约的声律理论。他说:“宫商响高,徽羽低下。”“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飞即宫商,沉即徵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宫商之音强,徵羽之音弱。所有的声音都可分为飞扬和下沉即强和弱两种。音响有双声和迭韵。都用仄声字,虽然也有声响,总像断而不续似的;都用平声字,声音就会一直高昂而无转折。把平声字和仄声字配合使用。声音就会像井上的辘轳那样上下圆转,像鳞片那样相接有序。配合不好,念起来就会拗口。
?? 刘勰又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可见没有平仄交替,是谈不上声律和谐的。
?? 刘勰还说:“属笔易巧,选和至难。”意思是做到措辞工巧比较容易,要做到声音和谐则比较困难。
?? 上面这些论述,不仅为马蹄韵的萌生奠定了基础,也为无视声律的后人作了一个提示。
??2、马蹄韵在南朝已见端倪?? 对马蹄韵的考察,亦分句脚和句中两个方面。
?? 先说句脚。
?? 句脚的平仄呈“仄顶仄,平顶平”的交替状态,在南朝陈徐陵等人的骈文中就有了。徐陵《玉台新韵序》之首篇八句,即是如此。字下标“○”者为平。标“●”者为仄,下同。
??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 ● ○ ○ ● ●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
?? ○ ●
??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万户千门”一句,有的本子作“千门万户”,如此则有所打破。但本节既用马蹄韵,“千门万户”应视为错抄。
?? 又庾信《答赵王启》之末段:
?? 但年发已秋,性灵久竭。嘉石肺石,无以测量。舌端笔端,惟知繁拥。乖展一月,遂涉
?? ○ ● ● ○ ○ ● ●
??两年;倾首东瞻,山河千里。风尘未尽,霜露沾衣。倾愿珍宜,以为身宝。
?? ○ ○ ● ● ○ ○ ●
?? 又徐孝穆《与李那书》之第一段与第二段:
?? 籍甚清徽,常怀虚眷。山川缅邈,河谓象于径星;顾望风流,长安远于朝日。青要戒
?? ○ ● ● ○ ○ ●
??节,白露为霜,君子惟宜,福履多豫。雍容廊庙,献纳便繁;留使催书,驻马成檄。∥车
??● ○ ○ ● ● ○ ○ ●
??骑将军,宾客盈座,丞相长史,瞻对有劳,脱惠笺缯,慰其翘想。吾栖迟茂陵之下,卧病
?? ○ ● ● ○ ○ ● ●
??漳水之滨,迫以崦嵫,难为砭药。平生壮意,窃爱篇章,忽觌高文,载怀劳伫。
?? ○ ○ ● ● ○ ○ ●
?? 这两段分开看,分别都合“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如果第一段末尾或第二段开头还有一句用仄脚,两节就可以贯通。正因为缺少了这一句,而前后的意思又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所以应视为分段安排。作者当初也许正是这样考虑的。
?? 再说句中。
?? 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周颙等人创立律句,要求在做诗时严格避免声韵的不合理搭配,而应通过平仄的抑扬和谐来构成诗歌的弦律美,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加上在诗中自觉地运用对仗句,便开了唐代律诗的先声。只是诗的句数不限,平仄尚不如唐代律诗那么严,对仗句的位置也不固定罢了。这种诗被称为“永明体”。看谢朓之《入朝曲》:
?? ①江南佳丽地,②金陵帝王州。
?? ○○○●● ○○●○○
?? ③逶迤带绿水,④迢递起朱楼。
?? ○○●●● ○●●○○
?? ⑤飞甍夹驰道,⑥垂阳荫御沟。
?? ○○●○● ○○●●○
?? ⑦凝笳翼高盖,⑧叠鼓送华辀。
?? ○○●○● ●●●○○
?? ⑨献纳云台表,⑩功名良可收。
?? ●●○○● ○○○●○
?? 这首诗共十句,前八句全是对仗。从平仄看,律句的四种格式,即“平平平仄仄”(第①句)、“仄仄仄平平”(第②句)、“仄仄平平仄”(第⑨句)、“平平仄仄平”(第⑥句),全有了。只还没有像唐代律诗那样讲求粘对。
?? 又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 ①依然临江渚,②长望倚河津。
?? ○○○○● ○●●○○
?? ③鼓声随听绝,④帆势与云邻。
?? ●○○●● ○●●○○
?? ⑤泊处空余鸟,⑥离亭已散人。
?? ●●○○● ○○●●○
?? ⑦林塞正下叶,⑧钓晚欲收纶。
?? ○○●●● ●●●○○
?? ⑨如何相背远,⑩江汉与城闉。
?? ○○○●● ●●●○○
?? 这首诗也是十句,中间六句对仗。在这首诗中,还出现了“仄平平仄仄”(第③句)和“平仄仄平平”(第②、④句)这样的平仄格式。后世五言联句之首字为领字、全句作一四节奏者,如“看东骧神骏”(昆明大观楼长联)之类,可能正是从这种平仄格式得到启发而发展来的,只是这首诗的停顿还不是如此。
??3、唐代骈赋和律诗使马蹄韵的发展更加深入
?? 到了唐代,马蹄韵的发展更加深入。
?? 骈赋句中亦讲究平仄的交替,但马蹄韵的特点,在其句脚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 有的骈赋,“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一用到底。《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便是如此:
??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大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
?? ● ● ○ ○ ● ●
??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馋,狐媚偏能惑
?? ○ ○ ● ● ○ ○
??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姐
??● ● ○ ○ ● ● ○
??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
?? ○ ● ● ○ ○ ● ●
??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
?? ○ ○ ● ● ○ ○
??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种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
?? ● ● ○ ○ ● ●
??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
??○ ○ ● ● ○ ○ ●
??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
?? ● ○ ○ ● ● ○ ○
??接。海陵红粟,仑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
??● ● ○ ○ ● ●
??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
??○ ○ ● ● ○ ○ ●
??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
?? ● ○ ○ ● ● ○
??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几诸爵
?? ○ ● ● ○ ○ ●
??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
??● ○ ○ ● ● ○
??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 ●
?? 此文已为奇数句平起(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仄收(末句句脚为仄声字)的标准格式。
?? 又李商隐《为河东公上郑相公状》:
?? 某学轻筐箧,略昧韬钤。仰藉时来,因成福过。夙当分土,早窃持符。皆已淹时,未始
?? ● ○ ○ ● ● ○ ○
??报政。一时特迴天鉴,超授厚官。仍常伯之荣,兼司马之职。而衅忧器满,懼切泉深。旋避
?? ● ● ○ ○ ● ● ○
??不能,陈逊不合。此皆相公优重于城之寄,导扬赐爵之恩。不计贫叨,但思奖赏。自卜斯
?? ○ ● ● ○ ○ ●
??审,所得尚多。谨请励冰霜,坚同金石。渐期丰羡,粗振稜威。少谢武皮,实干马革。伏惟
??● ○ ○ ● ● ○ ○ ●
??特赐恩察。
?? ●
?? 状最末一句,实乃文章写完之后加上去的套话,可有可无,有的文章之后就没有加。如果去掉末句,则前后便都为单仄,全文为偶数句仄起仄收的标准格式。如果不去掉末句,则为奇数句仄起仄收的变格式。
?? 有的从宏观上看也是用的马蹄韵,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间或有所打破。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便是如此。从该文之前44句可见一斑:
?? 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⑵生不用封万户侯,⑶但愿一识韩荆州。⑷何令人之景慕
?? ● ○ ○
??一至于此!⑸岂不以周公之风,⑹躬吐握之事。⑺使海内豪俊,⑻奔走而归之。⑼一登龙
?? ● ○ ● ● ○
??门,⑽则身价十倍。⑾所以龙蟠凤逸之士,⑿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⒀君侯不以富贵而骄
??○ ● ● ○
??之,⒁寒贱而忽之,⒂则三千之中有毛遂,⒃使白得颖脱而出,⒄即其人焉。⒅白陇西布
??○ ○ ● ● ○
??衣,⒆流落楚汉。⒇十五好剑术,(21)遍于诸侯,(22)三十成文章,(23)历抵卿相。(24)虽
??○ ● ● ○ ○ ●
??长不满七尺,(25)而心雄万夫。(26)王公大人许与义气,(27)此畴曩心迹,(28)安敢不尽于
?? ● ○ ● ●
??君侯哉。(29)君侯制作侔神明,(30)德行动天地,(31)笔参造化,学究天人。(32)幸愿开张
?? ○ ○ ● ● ○
??心颜,(33)不以长揖见拒。(34)必若接之以高晏,(35)纵之以清谈。(36)请日试万言,
?? ○ ● ● ○ ○
??(37)倚马可待。(38)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39)人物之权衡。(40)一经品题,(41)
?? ● ● ○ ○
??便作佳士。(42)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43)不使白扬眉吐气,(44)激昂青云耶!
?? ● ● ● ○
?? 这四十四句中,只有五个地方打破了“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就是第⑷句为单仄,第⑸句为单平,第⑿—⒁句为三平连用,第(25)句为单平,第(41)—(43)句为三仄连用。这又成了间破式的一个典型。
?? 王勃《滕王阁序》的情形,与此类似。
?? 律诗,在唐代已定形为每首八句,中间四句为对仗句。句中平仄交替,五律正是谢朓之《入朝曲》中摘出的四种格式,七律则在五律句式的基础上加上两平或者两仄。这个问题在“马蹄韵在对联句中的运用”部分,再详讲。看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五律):
?? ①流落征南将,②曾驱十万师。
?? ◎●○○● ○○●●○
?? ③罢归无旧业,④老去恋明时。
?? ⊙○○●● ●●●○○
?? ⑤独立三边静,⑥轻生一剑知。
?? ●●○○● ○○●●○
?? ⑦茫茫江汉上,⑧日暮欲何之。
?? ○○○●● ●●●○○
?? 再看李商隐《无题》(七律):
??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②东风无力百花残。
?? ◎●○○●●○ ○○●●●○○
??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④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⑥夜吟应觉月光寒。
?? ●●⊙○○●● ⊙○●●●○○
?? ⑦蓬山此去无多路,⑧青鸟殷勤为探看。
?? ○○●●○○● ◎●○○●●○
?? 诗中之◎表示按标准格式当仄而用平,⊙表示按标准格式当平而用仄,下同。若在可平可仄的位置,当不以破律论。
??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由于每两句一押韵,两句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单元。中间四句(对仗句)句脚的平仄,皆为上仄(上句句脚为仄声)下平(下句句脚为平声)。这种格式,后来成了对联的基本格式。而五言和七言的几种律句,对联中亦运用至今。
??4、长联大量出现以后,马蹄韵的联律地位才得以确定下来[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5 16:59: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