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3242阅读
  • 49回复

【---传承中国文化 彰显民族精粹】-中华国学精粹典藏--《中华茶文化》

楼层直达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史——茶的起源(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1-08-02
~~~~~~~~~~~~~~~
[ 此帖被白雪衔梅在2011-08-02 07:50重新编辑 ]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1-08-02
泡茶的要领

  茶的烹沏、冲泡方法,随著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叶的发展而
不断变化,由最早的鲜叶直接烹煮,至现今所讲究的各式饮茶方法。
饮茶时,人们不仅注重茶叶本身色、香、味、形的优美,而且还要配
用实用性高与艺术性高的茶具。茶具与茶叶相互塔配得好,可相得益
彰。在每个朝代各有不同的茶艺文化出现,不同的茶叶冲泡方式,发
展出不同的茶具器皿,不论是陶器、青瓷、白瓷、紫砂,或是金属、
玻璃器皿等,都是为了表现不同的茶叶特色。在各形各色的茶叶中,
因为发酵、制造、烘焙方式的不同,所以各有不同的香气与滋味,为
了展现它们不同的风味,就必须使用不同的冲泡方式并搭配不同的器
具。芳香味美的茶叶,搭配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汤色
,保持浓郁的茶香。特别是精致的茶具,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既可
品饮使用,又能让人欣赏其中的美。

  不同茶类的饮用方式,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是可以互通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人们在品饮时,对各种茶的追求不一样,例如铁观
音、普洱茶的酽和,绿茶、青茶类的清香飘逸,红茶的鲜浓。但总括
来说,对各种茶的要求都讲究「香醇」。人们之所以强调各种茶的饮
用方法,且研究、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器具,其实无非是为了发挥各种
茶固有的特色罢了。

  茶具的准备:冲泡茶叶,除了好茶、好水外,还要有好的器具。
中国人所使用的泡茶器具,种类繁多,各种茶具的结构、特点及其艺
术价值,均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具,可根据
茶叶的种类、人数及饮用的方式而定。花茶、绿茶及较注重香气的青
茶类,可用瓷壶、盖杯(盖碗)或玻璃杯来冲泡;部分发酵的乌龙茶
、铁观音、水仙等宜用紫砂茶具,工夫红茶和碎红茶,一般也用瓷壶
或紫砂壶冲泡。品饮绿茶或其他细嫩的茶类,不论用何种茶具均宜小
不宜大,因用大杯则水量多、热度高,易使茶汤有「熟汤」味。

  在现代的生活茶艺中,我们如何有效而方便地使用一些器具,将
茶泡的既好喝又美观,是讲求品茗用具的基本态度。平时常用到的泡
茶器具有:茶壶、壶垫、盖杯、煮水器、茶船、茶杯、杯托、茶海、
茶荷、茶匙、茶则、茶盅、奉茶盘、水盂等。这些器具的造型、颜色
、材质都不一,我们可选用较实用且能操作自如的器具来搭配。平时
不论个人品茗或三、五好友喝茶,或大型会议、聚会的茶水供应,所
使用的器具、冲泡方式,可能都不一样,我们可准备几组茶具搭配,
即使在不同的场合、心情下,一样能够品尝到一杯香醇美味的佳茗。
盖杯(盖碗)的冲泡方法:盖杯是用於个人独享或开会时,为节省时
间的喝茶法。为单次、短时间使用的个人用简便品茗茶具,还可以将
盖杯当作冲泡器使用,在一般试茶时也适用。

  如欲享用标准浓度的茶汤,可依茶叶的种类、性质、时间、场合
及饮用者的体质和习惯,而酌量增置茶量。若盖杯的容量为150时,单
次饮用,可放3克茶量,冲泡五分钟後可饮用。在时间较长之会议或多
次饮用时,可放置5克茶量,冲泡两分钟就可饮用。盖杯的盖子可用来
拨动茶叶,使茶汤均匀後,判断浓度是否恰当;也可在倒茶汤时,做
为过滤茶叶之用。倒完茶汤後,除了享用茶汤,也可以闻茶叶及碗盖
的香气。

  若将盖杯当作冲泡器或茶壶使用时,置茶量可依个人的喜好、饮
用习惯作适当增减,冲泡好的茶汤可由盖碗倒入茶海中,使茶汤浓度
混合均匀,再倒入杯中饮用。

  盖杯的质材大都为瓷器,所以冲泡茶叶时香气很容易表现出来,
且茶汤的滋味及香气不会受到干扰,最适合冲泡香片、高香气的包种
茶类、龙井、碧螺春等绿茶类。

  大桶茶的泡法:一般在公司或开会等喝茶人数众多的场合理,为
了能供应多数人饮用,常见到用大型保温桶泡茶,但往往因茶叶与水
量不成比例,或没有将茶汤和茶叶隔离开,而使茶汤变得苦涩难喝,
或冲泡太多而浪费茶叶。事实上用大桶茶的泡法,也可得到一杯香醇
的茶汤,且可避免茶叶和水的浪费。

  冲泡大桶茶时,可准备纱布袋或细铁网球做为隔离茶叶之用,或
拿两只大茶壶,一把做为茶壶,另一把可拿来当做茶海。冲泡时的水
温也必须考虑到各种茶叶的不同性质,在冲泡较细碎茶叶时,可将水
温略微降低,或减少置茶量。大桶茶的置茶量与水量,一般标准比例
如下:(1)茶叶:水=1克:50CC,约冲泡五至六分钟後将茶渣和茶
汤分开。

  (2)用水量的决定。杯子的容量×人数×每人供应杯数(3)
用茶量的决定=用水量÷50CC。这样便可算出所需的用水量和用茶
量,例如要供应十五个人,每人饮用一杯50CC的冻顶乌龙茶,所需
的用水量为:50×15=750CC;用茶量为:750÷50=15克;茶量:水
量=15克:750CC。

  传统宜兴式小壶茶冲泡法:宜兴制的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味,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在冲泡时可视茶叶
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的壶具搭配运用,以求达到最理想的冲泡效果
。使用的器具包含有煮水器、茶壶、茶杯、茶海、茶盅、茶荷、茶匙
、水盂等,其冲泡方法如下:(一)温壶、温茶海。温壶可提升茶壶
的温度,避免在泡茶时已控制好的水温受到影响,温茶海也是相同道
理。

  (二)备茶、赏茶。取茶时,藉著欣赏茶荷中的茶乾外形,以了
解茶性并决定置茶份量与冲泡水温。

  (三)温润泡。注入适当温度的水入壶後,短时间便将壶内的水
倒出,使茶叶在吸收温度与湿度後,呈含苞待放的状况,有利於冲泡
第一道茶汤时香气与滋味的展现。

  (四)温杯。先将茶杯预热,有助於茶汤香气之散发。

  (五)冲泡。每一泡茶冲泡後倒出的时间,应视茶叶的特性与置
茶量调整。

  (六)倒茶。倒茶时有二种方式:(1)平均分茶法(点兵方式
),将茶汤平均倒入杯中,其优点是可使香气不致散失太多。(2)
直接倒入茶海内,除了可使茶汤的浓度平均外,亦可沉淀茶末。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
这清福,首先就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要泡好一
壶茶,除了需要了解茶叶特性外,最重要还是多泡,用心去体会比较
,此外别无他法。(由联一壶艺坊提供)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色泽分冷暖

  选择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只
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合矿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相同的矿
物质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
铁的粘土烧制,只是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黄、红棕、
棕、灰等颜色。而瓷器的花色历来品种丰富,变化多端。

  茶具的色泽主要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
可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厂、黑等
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茶具色泽的选择主要是外观颜
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
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同时,应注意一套茶具中壶、盅、杯等的
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做到浑然一体。如以主茶具色泽为
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则更是天衣无缝。各种茶类适宜选配的茶具色泽
大致如下:名优绿茶:透色玻璃杯,应无色、无花、无盖。或用白瓷
、青瓷、青花瓷无盖杯。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壶杯具。

  黄茶: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壶杯具、盖碗、盖杯。

  红茶: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壶杯具、盖杯、
盖碗或咖啡壶具。

  白茶: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及内壁有色黑瓷。

  乌龙茶:紫砂壶杯具,或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也可用灰褐
系列炻器壶杯具。(云松)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色泽分冷暖

  选择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只
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合矿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相同的矿
物质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
铁的粘土烧制,只是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黄、红棕、
棕、灰等颜色。而瓷器的花色历来品种丰富,变化多端。

  茶具的色泽主要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
可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厂、黑等
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茶具色泽的选择主要是外观颜
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
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同时,应注意一套茶具中壶、盅、杯等的
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做到浑然一体。如以主茶具色泽为
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则更是天衣无缝。各种茶类适宜选配的茶具色泽
大致如下:名优绿茶:透色玻璃杯,应无色、无花、无盖。或用白瓷
、青瓷、青花瓷无盖杯。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壶杯具。

  黄茶: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壶杯具、盖碗、盖杯。

  红茶: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壶杯具、盖杯、
盖碗或咖啡壶具。

  白茶: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及内壁有色黑瓷。

  乌龙茶:紫砂壶杯具,或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也可用灰褐
系列炻器壶杯具。(云松)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介绍:

  茶室四宝:

  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我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仿佛也有烧蜡的。但是,无论是固体酒精还是蜡,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烟;一种是可保温电热器,不锈钢壶置电热板上;另一种则是磁感应烧水器,玻璃壶(底部是不锈钢?)放在感应盘上。这三种用具,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较重而易损坏,不方便携带至远处。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我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不利于茶的色泽。

  除了这四种必备茶具外,乌龙茶的冲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繁多的茶具,简单介绍如下:

  茶船和茶盘。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盛热水时供暖壶烫杯之用,又可用于养壶。茶盘则是托茶壶茶杯之用。现在常用的是两者合一的茶盘,即有孔隙的茶盘置于茶船之上。这种茶盘的产生,是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杯热壶,以及后来每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茶盘的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个状如莲花的紫砂小茶盘,很是小巧美观。

  茶海。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非常不同。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现在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此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不锈钢本身多少有些异味。至少用于闻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滤器。

  茶荷。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质或竹质,用做盛干茶,供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好的瓷质茶荷本身就是工艺品,奈何许多茶艺馆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

  闻香杯。闻香之用,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

  茶匙。多为竹质,如今亦有黄杨木质,一端弯曲,用来投茶入壶和自壶内掏出茶渣。

  此外还有茶盂、茶夹、茶则、茶漏等辅助茶具,品种繁多,泡茶时并非一定使用,这里不再细谈。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发展史(四):

  四、结束语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宋世宗时有“柴窑”。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暇庇,色泽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晏世芳、王俊奇 江西上饶市物价局)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发展史(三):

  三、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二)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发展史(三):

  三、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二)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发展史(二):

  二、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誇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发展史(一):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过去对这方面作系统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作一个初步探讨,并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原因,文章只是抛砖引玉,欠妥之处,请专家们斧正。

  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具概论: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本文就茶具的发展历史、种类和产地、选择和使用及各茶类所用茶具作简单介绍。其中,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因普遍使用,将得到较多的篇幅。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

茶具发展史——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

茶具介绍——介绍一些基本茶具。

古代茶具珍品——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器和历代珍惜茶具。

精美紫砂工艺——精美的紫砂茶具欣赏。

相关文章——收集有关茶具的文章。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1-08-02
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尽管现在人们对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统一,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名茶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其一,名茶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有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杭州的西湖龙井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也有一些名茶往往以其一二个特色而闻名。

  如岳阳的君山银针,芽头肥实,茸毫披露,色泽鲜亮,冲泡时芽尖直挺竖立,雀舌含珠,数起数落,堪为奇观。其二,名茶要有商品的属性。名茶作为一种商品必须在流通领域中显示出来。因儿名茶要有一定产量,质量要求高,在流通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三,名茶需被社会承认。名茶不是哪个人封的,而是通过人们多年的品评得到社会承认的。历史名茶,或载于史册,或得到发掘,就是现代恢复生产的历史名茶或现代创制的名茶,也需得到社会的承认或国家的认定。由于我国名茶种类繁多,在此仅对不同茶种的有代表性的少量名茶作一概述。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洞庭碧螺春
安溪铁观音

君山银针
云南普洱茶

庐山云雾
冻顶乌龙

祁红
苏州茉莉花茶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基本常识:

  茶叶的选购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

  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1.嫩度

  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2.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细紧有锋苗紧细尚有锋苗尚紧实尚紧稍松粗松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3.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

  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

  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狮峰龙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黄。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泽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龙井。因狮峰龙井卖价奇高,茶农会制造出这种色泽以冒充狮峰龙井。方法是在炒制茶叶过程中稍稍炒过头而使叶色变黄。真假之间的区别是,真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炒黄豆香。不经多次比较,确实不太容易判断出来。但是一经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制过火的假狮峰,完全没有龙井应有的馥郁鲜嫩的香味。

  4.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5.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上述文字,只是非常笼统的介绍。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若是特别偏好某种茶,最好查找一些该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点,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所在了。国内茶叶品种车载斗量,非专业人士,不太可能每种茶都判断出好坏来,也只是取自己喜欢的几种罢了。我不太在各处的茶叶店买茶,一般是在产地或者是茶艺馆里买,所以一到春天就到处跑。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茶艺馆里的茶,价钱比外面的贵出许多,但这里比较容易找到好茶,一则是可以试过知其好坏,二则比较好的茶艺馆的茶,本身就是经过认真挑选的,若无法到产地购茶,也不失为一个选择。还有就是一些比较大的茶庄,可以当场试茶。如果对某种茶很有鉴别能力,则可以到茶叶批发市场去购买,那里的茶,相比于小茶叶店,比较新,且可选的种类多,价格比较便宜。但是我自己的经验,这里一般不太容易找得到非常好的茶,特别是绿茶。因为特级绿茶价钱偏高,茶叶批发市场和小茶叶店因成本的缘故都较少经营,好茶多数被大的茶庄和茶叶公司收购。


  绿茶的冲泡

  绿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考工夫。因绿茶不经发酵,保持茶叶本身的鲜嫩,冲泡时略有偏差,易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此外,又因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绿茶。

  (一)用水

  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古人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我个人认为,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还在其次了。用稍差的水,即使冲泡乌龙茶,亦觉不堪一饮。

  古人的茶书,大多论及用水。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纯粹从科学理论上讲,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还会损坏茶具。所以泡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

  一般来说,以泉水为佳,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则要视地下水源而论。至于雨水和雪水,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恐怕没人敢喝了。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矿泉水。国内的水,我比较常用农夫山泉,微带泉水的清甜。茶艺馆的水,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则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广州白云山的泉水。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

  (二)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

  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至于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

  此外需说明的是,高级绿茶用80C的水温,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

  (三)茶的用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严格的茶叶评审,绿茶是用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

  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我想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四)茶具

  冲泡绿茶,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只适于冲泡中低档绿茶。

  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细嫩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艺馆,多使用玻璃杯冲泡绿茶。

  古人使用的是盖碗。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一般来说,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绿茶,如珠茶眉茶,我个人比较喜欢盖碗。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可比的。此外,由于好的绿茶不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多浮在水面,饮茶时易吃进茶叶,如用盖碗,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

  总的来说,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多,茶叶易老。

  (五)冲泡方法

  绿茶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

  1.外形紧结重实的茶

  1)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时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2)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若高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这个时间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

  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匀毛尖、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

  2.条索松展的茶

  这些茶,如采用上述方法,则茶叶浮于汤面,不易浸泡下沉。应采用如下方法:

  1)烫杯后,取茶入杯。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

  2)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艺馆中,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妥。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利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我采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然后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此时茶香高郁,不能品饮,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

  3)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冲水方法如前。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

  4)其它步骤,皆与紧结茶相同。

  合适这种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兰花等。有些条索不是特别紧结亦非特别松展的茶,两种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习惯而已。

  任何一种茶的冲泡,非常依赖于个人的经验。本文也只不过提供一些惯常通用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实践得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如何才能泡得好茶,那也是见仁见智了。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工艺特点,使之兼具红茶之甜醇,绿茶之清香。其味甘浓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而不寒,久藏而不坏,香久愈精,味久益醇。加之“绿叶红镶边”的色泽,壮结匀整之外形,高级乌龙更有特殊“韵味”(如武夷岩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韵,铁观音之观音韵),使得乌龙茶特别引人注目,其妙无比。

  乌龙茶的品饮,以闽南人和广东潮汕人最为考究,因其冲泡时颇费工夫,亦称之为“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缝水,而火必以橄榄核烧取,罐则用酥罐,选用上品乌龙茶,经复杂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出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正所谓茶鲜、水活、器美、艺宜,缺一不可。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级别: 论坛游侠
发帖
63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1-08-02
茶叶的用途(五):

  (七)其他用途

  茶的用途,主要的是作为饮料,而且是色、香、味兼具的绝佳饮料,可是除了欠用之外,还有许多特别的用途,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茶在人们生活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日积月累,自然会发现许多特别用途,将这些用途综合起来,约有二十多种,介绍如下:

  1、煮茶叶蛋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食品,有的利用泡过的茶叶来煮,有的用茶叶未。但最好的是用红茶。因为普通的红茶价格便宜,煮出来的茶叶蛋,色泽红润,味道香美。煮茶叶蛋的要领是先将蛋煮熟,将蛋壳轻轻敲碎,然后在将茶叶放入水中,再继续煮,以使茶叶更好的入味。

  2、将用过的茶叶,不要废弃,摊在木板上晒千,日积月累积存下来,可以用作枕头的蕊。据说,茶叶枕可以清神醒脑,增进思维能力,按茶属凉,清神醒脑之说不是毫无道理的。

  3、将用过的茶叶晒干,在夏季的黄昏,点燃起来,可以驱除蚊虫,而且绝对对人体无害,和蚊香有相同的效果。

  4、茶有丰富的色素,尤其红茶的红褐色色素,用途更加广泛,调酒可以用他,制造食品也可以用他,如果厨房准备一点红茶浓汁,用作菜肴的调,比一般化学色素好得多,家中常有茶叶的主妇们,不妨一试。

  5、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台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里或花盆里,能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一般喜爱盆栽的朋友,都知道这项用途,这比当垃圾处理方便多了。

  6、食品工业的进步,使茶有了特别用途,红茶牛奶糖问世之后,已经是一种味道别致芬芳香郁的可口糖果,不过这是一种专业用途,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的,但也可以说明茶的用途广泛了。

  7、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褥酸,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杀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药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之内不会有显着效果。而且最好用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单宁酸的含量就少得多了。

  8、患有口臭病的人,对人谈话呵气,便会惹人厌恶,茶有强烈的收敛,时常将茶叶含在口里,便可消除口臭,常用浓茶漱口,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果不擅饮茶,可将茶叶泡过之后,再含在嘴里,可减少苦涩的滋味,却有同样的效果。

  9、茶水可以去垢涤腻,所以洗过头发之后,再用茶水洗涤,可以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一般女士用过几次以后,便会觉得比什么洗发精之类的东西要好得多,因为茶水不含化学剂,不会伤到头发和皮肤。

  10、丝质品的衣服,最怕化学清洁剂,如果将泡过的茶叶,用来煮水洗涤丝质的衣服,便能保持原来的色泽,而光亮如新,洗尼龙纤维的衣服,可能有同样的效果。

  11、喉头发炎、声音嘶哑,可能是感冒象微,但在就医之前,用冰糖泡浓喝上几大杯,立刻觉得口腔清爽,痛苦减少,也许无须再看医生。以前,在农村里将它当作偏方治病,今天医学发达,药物也多,如果确实无效,当然也要看医生。

  12、我国后汉名医张仲景曾说“茶治便脓有效”。所谓“便脓”,就是一般所说的痢疾,现代医学家也曾试验过,绿茶所含的单宁酸是能杀死病菌的,喝浓茶连续三天,痢疾即能减轻,五天即可痊愈。茶的医疗效用,不仅只此一点,但是如同上面曾提及的话,如果无效便要看医生。

  13、吃过大葱大蒜,立刻出门参加交际,那股蒜味便会使人烦恼,不妨含一撮茶叶在口中,过三五分钟,在把茶叶吐出来,蒜味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14、茶有消炎杀菌止痛的效果,如果小孩子不慎跌倒,擦破了皮肤,或有红肿的现象,立刻用冷茶水洗干净后,再嚼些茶叶敷在伤处,便可减低疼痛,也不会感染细菌,情况严重时再去就医,茶叶可起到救急的作用。

  15、如果是经常写作的朋友,或是读书的学生,当你眼睛疲乏发涩甚至放睁不开的时候,用半杯淡茶水放入洗眼器中洗眼睛,便可以消除疲劳,使模糊的眼光变得发亮,无须使用眼药水,便可获得相同的效果。尤其对喝茶的朋友来,真是既省事又方便的方法。

  16、用茶叶汁来洗涤疮口、溃烂、血脓,是古老的农村沿传已久的偏方,它可以代替酒精消毒杀菌,兼具硼酸水的柔和性,而且也可以解毒,误服农药,灌上大量的浓茶,相当于洗胃的效果,却不会有药物洗胃的痛苦。

  17、用喝剩下的茶水,抹擦镜子或玻璃器皿,能使所擦的器具光泽明亮,但须注意一定要把水擦干,否则茶水生在器具上,更加麻烦,茶留下来的污渍,便不容易擦掉。

  18、如果有人喝酒喝得太多,灌上几杯浓茶,便会很快清醒过来,茶硷可以溶解酒精,所含的少量咖啡因,是神经中枢兴奋剂,用茶解酒,绝对不会伤害脾胃,而且不会使醉者大量呕吐,发生反胃的痛苦。

  19、患脚气的人,所穿的鞋子常有臭味,用卫生纸将茶叶包薄薄一层,当作鞋垫铺在鞋里,不但可以消除臭味,而且还有预防作用。

  20、新买木质家具,如桌椅橱柜之类,有刺鼻的油漆味,用茶水彻底清洗一遍,那些油漆味自然淡去,多洗几次便会消失,比非肥皂之类的清洁剂要好得多了。

  21、用喝剩下来的茶水,擦拭草席,榻榻米,可以消除汗味,清除灰尘,使他光滑如镜,尤其是褥暑的夏季,过一个时期,用茶水洗一次,必会使人神清意爽,躺在上面,必能悠然入梦。

  22、茶的最特别一种用途,便是作为订婚的聘礼之一,在以前的风俗里,男方下聘必须要有茶,受聘的女方叫“受茶”。原因“茶树必下于,移植则不生”。包括有从一而终和必生贵子的双重意义。

  23、用茶叶煮水洗澡,不但可以清除体臭,涤去污垢,而且还有保养皮肤的功。常用茶水洗澡可以减少皮肤病的发生,使皮肤光泽滑润、柔软如脂、且无任何刺激。在古老的农村社会,婴几诞生之后,多用茶叶水洗澡,便是由放上述功用,现代也值得提倡,因为这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得洗澡方法。
[img]
http://qingyinsz.gotoip1.com/attachment/Mon_1108/31_3288_95da12b65b94d9b.jpg[/img]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